首頁>育兒>

今天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話題。

老子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思是說,了解別人,叫做聰慧,了解自己,叫作明達;勝過別人,叫做有力,勝過自己,叫做堅強;知道滿足,才是富有,堅持力行,才是有意志;不迷失根據,才能長久,身死而“道”存,才是真正的長壽。

今天我要表達的主題是關於咱們家長如何真正地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以及行為背後的動機。來辦公室的途中,各種思路和素材都泉湧電閃一般襲來。等坐在電腦前一捋,靈感已然不見,於是乾脆想到什麼就先說點什麼,總之在我看來,萬事萬物都有相通之處。

就像這篇文章的題目與上面分享的聖賢名言。

古人的文章,邏輯相當嚴密,第一句往往起得最為根本,然後一環緊扣一環,一個高度再升一個高度,最後你又發現,第一句還是最為核心,最為關鍵。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

用在家庭教育中,就可以解釋為,了解孩子的父母是最智慧的,而能先了解自己的性格,再根據親子關係的特點來引導孩子是不是更為有效呢?

有的人說,我最了解我自己,也有人說,我自己養大的孩子我當然了解。

可是還真有許多家長來我這兒之後,恍然大悟:原來我是這樣的,原來我家孩子是那樣的!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平時往往只關注行為,卻沒有關注行為背後的形成原因和深層動機。就連我們自己,也只關注此時此刻的感受和想法,有時候這些想法是受環境影響的,並不真實,也不穩定。於是,我們在紛紛擾擾擾中,越來越看不清自己,別人有的,我們也想有,哪怕我們並不需要,也一窩蜂地去爭搶。盲目的從眾心理讓我們越來越焦慮,並把這些焦慮也投射在了孩子和家人身上。

讀這段文字的時候,你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子?

是的,我們都太浮躁了。浮躁到,不提學習母慈子孝,一提學習雞飛狗跳。試卷一下來,看著孩子的成績比上次進步了,心裡暗喜。可是一看朋友家同齡孩子竟然考得更好,馬上又變了臉。這樣的攀比心態你有沒有過?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學習成績,也是一樣的道理。

首先認識認識自己-------你自信嗎?你是愛學習的媽媽嗎?你給孩子營造了溫馨的家庭氛圍和正面的榜樣嗎?你的核心性格是怎樣的?你的原生家庭和童年生活如何?你語言和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你的情緒來源於哪裡?你給予愛和索取愛的方式是正確的嗎?你在擔心和焦慮什麼?你的擔心是真實的嗎?你在意過孩子的切身感受嗎?你的嚴厲是為了自己的面子還是有效地幫孩子形成好習慣?

然後認識認識你的孩子------他每天的小腦瓜裡在想什麼?都是學習和作業嗎?那些雜七雜八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嗎?他的快樂來源於哪裡?他經常擔心什麼?他最喜歡跟什麼樣的朋友交往?他發脾氣的深層動機是什麼?當你的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否也會一會兒晴空萬里,一會兒狂風暴雨?他是如何形成自我保護機制的?他為什麼不在乎你的嘮叨和催促?他真的像你說的那樣非常懶嗎?他的核心性格是什麼?他現在和小時候相比為什麼變化巨大?他真的不想考個好成績嗎?他在很努力以後仍然沒有進步,心裡會怎麼想呢?

所有心靈被虧待的童年,都要用一生的時間去療愈。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再這麼盲目地按老一輩的方法,憑藉你自以為是的理念去教育,顯然已經行不通了。然而等你意識到問題,可能已經晚了,或者挽回的難度大大增加了。

借用開篇的經典名言可以這樣說:

了解孩子不如先了解自己;戰勝孩子不如先剋制自己;看到孩子的優點就要知足、肯定;堅持力行正面引導才會陪孩子一起磨鍊意志;父母做好自己的本分,孩子自然根正身直;即使有一天我們老去,或者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對孩子的身教影響還會存在,那時候他們已經可以幸福地獨立於世間。

而這樣圓滿的前提是,愛孩子,先了解孩子;做自己,先認識自己。

走進快樂尚學的學員,我們要先做一份筆跡分析,以此來了解孩子的性格模式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後再量身定製學習計劃,優化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

在這期間,也會為家長作性格分析,並邀請家長陪同會談,一起學習,目的就是讓家長先也解自己,再了解孩子,我們共同幫助孩子高效學習。

當家長的關注點不再停留在孩子的行為表面,轉而關心他內在的需求和渴望,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改變,也能剋制自己的不良情緒,改善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那時候,家長成長了,孩子也就成長了。皆大歡喜。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性格的培養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