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給孩子起名,是很嚴肅的事情。
中國人講究“人如其名”,名字裡往往寄託了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望。
但有一些人的名字起得相當隨心所欲,比如楊偉、範劍、沈京兵什麼的。
聽起來就覺得彆扭,也不知道他們父母曾經經歷過什麼,又或者是為了紀念什麼事情。
很多明星出道前的本名也是一言難盡,“翠萍、進財、振鎖”滿天飛。
連古時候外國人的名字,也是一個謎。
阿史那沙苾,這麼理直氣壯的說出來,真的沒問題嗎?
中華上下五千年,我覺得名字取得最好的,莫過於白居易了。
名字裡透著白吃白喝白嫖的樸素願望。
白居易在帝都長安做盲流的時候,名字被人拿來調侃。
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翻譯過來就是,大城市裡的生活成本高,你想白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因為這句調侃太過於經典,所以跟著大詩人一起流傳千古。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
大城市對周邊小城市、小縣城具有強大的人口虹吸能力,往往聚集了一大批來自小城市、小縣城的外來人口。
這些外來人口在一線城市,在北京的叫“北漂”、在上海的叫“滬漂”、在廣州的叫“廣漂”、在深圳的叫“深漂”。
在二線城市,這些外來人口就沒有專屬稱謂了,被官方統一定義為“進城務工人員”。
都是在江湖上漂的,似乎可以統一稱之為“大城市漂泊家”,簡稱“阿漂”。
在網路上,對這些出生在小城市、小縣城,前往大城市及省會周邊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有一個更親切的稱謂“小鎮青年”。
相對於小城市、小縣城,大城市往往意味著,更好的醫療和教育水平,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薪資待遇。
說人話,就是大城市擁有小城市所不具備的無限可能。
很多小鎮青年背井離鄉,來到大城市,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如遇良人,則先成家;如遇貴人,則先立業。在南寧,如遇琅東村的村姑,琅西村的鄉美,則成家立業。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小鎮青年都能在大城市裡紮根。
選擇在哪裡發展,在哪裡置業,是每一個小鎮青年需要思考的終極哲學問題。
根據貝殼研究院統計,高達83.9%的異地打工人選擇返鄉置業,其中39.1%的已經返鄉置業;44.8%的正在計劃返鄉置業。
其中,90後返鄉置業意願最強,已經成為返鄉置業的主力軍,佔比超過半數;其次是80後,佔比超過三成。
在我的印象裡,身邊同學朋友的撤退潮,基本與貝殼研究所的資料吻合,大多集中在兩個階段。
一批是在畢業五六年,30歲以前,自己能不能在大城市紮根,能不能出人頭地,基本已經心裡有數了,而且大部分都是買房無望,於是趕在三十歲以前選擇回老家發展。
另一批是在35歲左右,因為個人發展遇到瓶頸,或者小孩教育、老人撫養問題,也撤退回老家。
小鎮青年的處境
選擇城市對於個人的職業規劃而言,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未來中國城市的發展格局,必然是形成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幾個大的城市群。一二線大城市將會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拉開與三四線小城市的距離。
但小鎮青年大規模的撤離大城市,一般也不是腦子一時發熱做出來的衝動之舉,往往有更現實的原因在驅動。
首先,生存難度更大。
一般來說,大城市的生存難度都是隻高不低的。
對於本地人和外來的小鎮青年來說,同樣的生存難度,但通常是涇渭分明的兩個副本。
本地人大部分都在本地有房,而且有父母加持,加上幾代人在本地的人脈積累,往往不是小鎮青年奮鬥幾年就可以超越的。
本地有房意味著節省了不菲的房租,父母加持意味著更低的生活成本,人脈積累則意味著更多的社會資源和發展機會。
其次,很難獲得歸屬感。
歸屬感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很難用語言描繪。
比如你每天的生活就是公司和家的兩點一線,回家倒頭就睡,那不管你在這個城市工作生活多久,都不會有歸屬感。
以前我到處租房打游擊的時候,隔壁的鄰居通常都是對我愛理不理的,不管怎麼熱情的打招呼,都是一個熱臉貼冷屁股的結果。
等我自己買房入住的時候,又發現鄰居們都非常熱情,有什麼好吃好玩的經常和我分享。
等我年紀大了才想明白這個道理,現代人的社交是有成本的。
當你是租戶的時候,他不知道你什麼時候會搬走,所以沒必要和你建立社交關係,不然你有困難找他幫忙的時候,他是幫還是不幫?
而當你是房東的時候,意味著他要和你處至少十年以上的關係,所以搞好鄰里關係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畢竟遠親不如近鄰。
有時候,大城市裡的人情冷漠,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
最後,工資趕不上房價上漲速度。
在經濟學領域有一個常識,就是資產性膨脹速度>工資性收入。
打個比方,一個學渣和一個學霸,在2014年前後大學畢業。
學渣升學無望,只能去參加工作,結婚買房。學霸繼續讀研考博。
等學霸參加工作的時候,工資會比學渣多1000塊錢,但學渣的房子已經升值一倍有餘,學霸再也買不起房子了。
所以,我們經常說,讀書改變命運,就是這個道理。
高房價的擠出效應
作為外來人口,小鎮青年們往往有更強烈的置業願望,畢竟不買房的話,紮根也無從談起。
但從購買力來說,小鎮青年們大部分都是剛需,而且是極剛的那種。
首先,隨著00後登場,小鎮青年們越來越年輕了,而年輕也就意味著工作時長有限,積累也很有限。
其次,小鎮青年們的父母,都是在小城市、小縣城工作的,對應大城市上了天的房價,能給予的支援也很有限。
最後,買房要掏空六個錢包已經是常識了,但六個錢包裡面,有三個在女方那邊,另外三個在男方這邊,也就是說,你要有物件才有機會掏空六個錢包,不然你只有三個錢包可以掏。
但現在的婚戀市場大家也都知道了,無房等於無妻,要掏六個錢包買房,變成了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事實上,現在的房地產正在把以小鎮青年為代表的剛需擠出市場,上車難度越來越大了。
其一,房子的面積不變,總價漲了。
開發商為了拿到地,在土地市場打得頭破血流,沒事就能拍出個地王來。麵粉帶著麵包一起漲。
其二,房子的面積變大了,總價漲了。
開發商開發剛需戶型的動力越來越低了。
一方面,開發商為了提高拿地能力,實現貨值最大化,越來越傾向於開發高溢價的大平層、合院產品。
另一方面,改善需求崛起,改善市場越來越大。上一波上車的剛需正在處於房產置換階段,他們往往比現在的剛需更有購買力。
這些都導致了,上不了車的小鎮青年們,最後選擇了返鄉置業。
寫在最後
從投資的角度,返鄉置業,放棄大城市,去小城市、小縣城買房,是一種不理智的行為。
因為小城市、小縣城的房子未來既不可能有流動性,也不可能有升值空間。
但對於大多數最終選擇返鄉置業的小鎮青年來說,領略過大城市的風光以後,經過慎重考慮,重新選擇回到小城市、小縣城。
這裡沒有高不可攀的房價、沒有讓人喘不過氣的996,沒有無處不在的職場壓力和末位淘汰制。
不用假裝堅強,不用勉強自己倔強,面對家人的關心,不用自欺欺人的報喜不報憂。
我在他鄉挺好的。
吾心安之處是故鄉,大概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