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漸漸長大了,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情緒,他會哭會鬧會槓。剛開始的時候,我非常討厭他亂髮脾氣,每次都是冷漠迴應或者粗暴地制止他。直到有一天,我開始思考:控制不了情緒的父母,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遇到不喜歡的工作,可以選擇辭職;遇到不喜歡的人,可以選擇少交往甚至不接觸。但有種職業,從來就不允許離職。這個職業叫媽媽。帶娃真的是太難了!在遊樂場、商場、電影院前,我們總能看到哭鬧不止的孩子們;在媽媽群裡,我被問到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不聽話?越吼反而越糟糕!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超限效應”,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受到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時,他的內心往往就會極不耐煩,甚至滋生逆反的情緒,這種狀態下就很容易出現事與願違的效果。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吼得越大聲,孩子越不願意聽。
那麼究竟是我們不懂得和孩子進行溝通,還是孩子不具備溝通的能力呢?經研究發現,孩子的叛逆期多表現在兩三歲、七八歲、青春期這三個階段。因為生理和心理上的發育不成熟,所以在表達自我的方式上往往就變成了行為上不配合,並且完全不肯退讓,頂嘴、撒潑、反著來……雖然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髮育不是很成熟,但事實上造成親子溝通問題的不是頑皮的孩子,而是控制不住情緒的父母。
有個朋友告訴我,臨近期末,孩子的作業通常都特別多。眼看到了睡覺的點,還有幾頁作業沒有寫完。朋友催了孩子好幾次,孩子還是慢悠悠的,一點兒都不急。催過幾次後,朋友便忍不住地大吼起來。小傢伙索性摔掉了筆與作業本,委屈地大哭起來。
“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做作業的悲劇每天上演,孩子累,家長也累。面對不聽話的孩子時,大多數的家長都會採取四種措施。第一種是訓斥:“說好了九點睡,這都十一點了!作業不做了,馬上上床睡覺!立刻!馬上!再不睡我揍你!”第二種是安慰:“別哭了,作業做不完就不做,明天媽媽親自給老師去說。”第三種是不予理睬,即媽媽冷眼旁觀,爸爸對哭聲也習以為常,默默走開。第四種是好商好量:“乖孩子,別哭了。媽媽理解你,你哭是有點委屈了,想把作業做好對嗎?我看到你還剩下一小題了,十分鐘後就能完成作業進被子了。咱們加把勁,寫完了就上床講故事,好嗎?”
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四種教育方式:第一種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第二種教育方式較為恰當,不會引起親子衝突;第三種方式很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而第四種做到了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足夠的調節時間,比較恰當。
我們愛孩子,但不懂孩子。其實,進入社會後,我們已經很少用豐富的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情緒了。而且在面對天真爛漫的孩子的時候,我們也總是以成年人的眼光來覺察孩子們真實的想法。事實上,孩子的情緒的背後是有著特殊的原因和行為邏輯的。所以是時候停止吼叫了。與此同時,作為家長的我們也應該採取一定的方法來和孩子溝通。下面是幾個小技巧,可以幫助大家減少和孩溝通的阻礙。
1.發現不足,減少吼叫
意識到自己的耐心不夠是減少吼叫的開始,也是父母能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世界上從來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自知”的父母。古人云:“知不足而後勇”。勇於自糾自新是每一位家長都應該具備的良好品質。
2.找到情緒爆發的原因
吼叫總是突然爆發,而並非有預謀或提前籌劃。爆炸之前的瞬間,你只是碰到了導火線。可是炸藥呢?它們卻是早已存在。那一堆易燃易爆的炸藥,其實就是你的壞脾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的形成由來已久,要廢掉它也絕非一蹴而就那麼簡單。當忍不住又一次想要大吼大叫的時候,學會審視自己,找找情緒爆發的原因,是孩子的問題還是因為自己要發洩情緒呢?
3.做情緒訓練
從今天開始,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擺脫任性和急躁。請踩一下情緒的剎閘,做一次深呼吸,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在吼叫發生時,聽聽你的聲音,也許你會為自己的“河東獅吼”感到羞愧。如果方便的話,你最好能照一照鏡子,瞧瞧那一張被憤怒扭曲的面孔。你會驚訝地發現,剛才的你居然被失控的情緒“破了相”。
4.觀察並緩解孩子的壓力
試想一下,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那麼無助的一個小人兒,整個兒被嚇傻了。他怯生生地站在那兒,一動不動,緊張和害怕讓他的脊樑骨都繃緊了。小小的身子豎得筆直,頭卻是低垂的。他眨巴著眼睛,淚珠“滴答滴答”不住地往下落。有時,他還會突然咧開大嘴,閉著眼睛哇哇大哭,肩膀一聳一聳的。
這時候的孩子正經受著巨大的壓力。我們應該蹲下身子,伸出胳膊抱抱孩子。把自己的歉疚告訴孩子,並對他說“媽媽愛你”。如果可以,請你用一個筆記本、電腦或者是相機,以文字或者圖片的形式,把你發脾氣時孩子的反應和表現記錄下來。有時間的話,請經常翻看那些記錄,你需要提醒自己,不要再讓你的孩子變成一個瑟瑟發抖、在角落裡蜷縮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