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乖孩子也有“暴力幻想”?

老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也就是說,一個人童年的生活狀態,將會影響他的整個人生。

而性格和三觀的養成,往往也是從童年開始。

許多家長認為:小時候聽話的孩子,長大一定成熟懂事,所以從小就對孩子嚴格要求。

但是,研究發現:“小時候越是聽話的孩子,長大越容易叛逆!

這又是為什麼呢?

近年來全球心理疾病患者的數量在不斷上升,同時,心理疾病也越來越呈“年輕化”狀態。

其中,發病群體的主力從原來的中青年,下降到青少年。

許多孩子還在初中、高中時期,就被查出有明顯的心理障礙。

調查發現,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孩子,往往在童年時期非常的老實和聽話!

同時,這類孩子在童年時期,或多或少地會受到一些家庭暴力或校園暴力的困擾。

鼕鼕是一個讀高二的少年,他不學無術,在學校拉幫結派欺凌弱小,老師屢次家訪訓斥鼕鼕的父母,而鼕鼕的母親每日以淚洗面,她告訴老師:“我管不了鼕鼕,以後讓警察來管!”

老師經過詳細的瞭解,才知道鼕鼕在童年時期的過往。

原來,在鼕鼕5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他便和母親以及繼父生活在一起。繼父對鼕鼕的要求很嚴,在家不許說笑,一定要尊重父母,不能玩電腦玩手機。

所以,鼕鼕在童年時期表現得都是非常聽話懂事,因為只要自己犯一點小錯,就會遭到繼父的毆打。

正是因為鼕鼕被“打慣了”,才讓他在童年時期將所有壓力悶在心裡,無處釋放。

到了初中時期,鼕鼕一個人跑到了外地讀書,便開始打架惹禍。

剛開始他只是被一群壞孩子欺負,可是後來鼕鼕就變成了施暴者,成為了那群壞孩子的頭頭。

在這之後,鼕鼕便一發不可收拾,做起了校園裡的“小霸王”

高二時,鼕鼕拿啤酒瓶將班上的一個男同學的腦袋打開了花,讓男同學患上了腦震盪。

此後鼕鼕就被無奈的父母送去了醫院進行心理診斷,經過診斷後才發現,鼕鼕患上了嚴重的狂躁症。

鼕鼕的故事並不是個例,在現實生活中,像鼕鼕一樣小時候聽話懂事,長大後卻很叛逆的孩子還有很多。

那麼,為什麼童年老實的孩子,長大後反而更容易叛逆呢?

孩子的叛逆心往往是由不健康的心理問題所引起,它可能引發孩子對於暴力的幻想。

就如同鼕鼕一樣,家長的打罵使鼕鼕在小小的年紀就意識到了暴力的作用,他在潛意識裡認為只有透過暴力才能讓別人尊重和害怕。

於是,當鼕鼕離開家後,就開始對“暴力幻想”逐一實施,這種“暴力傳遞效應”使得被家暴影響的鼕鼕又將自己的怨氣發洩給了自己的同學。

其實,所謂的“暴力幻想”也是一種自我障礙,它最嚴重的結果就是讓人徹底失去自我,繼而出現人格缺失。

二、孩子自我障礙有哪些表現?

1、自我認知的不穩定

所謂的自我認知,是孩子對個體存在、個體狀態,包括生理、心理狀態以及人際關係和角色的一種認知。

在兒童時期,孩子如果沒有安全感,就容易使他的性格變得膽小和自閉,在家長眼中或許就會變成“老實聽話”。

實際上,這類孩子往往更容易出現焦慮、緊張、抑鬱等情緒。

這類孩子對自我的認知不強,不知道自己未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他們往往會沒有主見,缺乏正確的三觀。

根據環境而言,可能走向兩個極端:一是像鼕鼕一樣變壞變叛逆,成為社會上的小混混。

二是變成“討好型人格”,也是人們常說的“老好人”,這種老好人在人際交往中敏感多疑,容易吃虧,也是終生受苦。

2、自我感知太過僵硬

那些讓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往往會在童年時期有說不出來的苦衷。

兩年前,常州有一位病危的老母親,希望在臨終前能見親兒子最後一面。

然而,老母親的兒子王某卻始終不肯見他。許多人或許認為,王某肯定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學渣。

實際上,王某不僅不渣,反而還是一位在北大讀完博士後出國的學霸。

王某從小到大都非常優秀,就是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王某自從1999年出國後,就再也不和家裡的老母親聯絡,甚至在老母親病重後,也沒有給家裡寄過來一分錢。

大家在罵王某不孝的時候,是否也有感覺到王某對老母親的無情和冷漠有些不對勁呢?

據王某母親所述,王某出生在農村,也是家裡唯一的男孩,父母便把全家的希望都寄託給了王某。

於是,王某的母親從小就給王某施壓,盡其所能地讓其讀好書,不僅給王某報了各種補習班,還下血本為兒子請了私人家教。

就這樣,王某給培育了出來,別人家的孩子卻真的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而且是一去不復返了。

不可否認,童年時期對孩子的嚴格要求,或許會讓孩子變得非常優秀。

但是,限制了孩子的天性,會讓孩子的自我感知比較僵硬,讓他們對親情淡漠,甚至過早地失去了感受世間冷暖的能力。

3、自我封閉

小陳家有個孩子樂樂,在父母的強迫性教育下,他從小隻會學習,沒有任何興趣愛好,甚至連一個要好朋友也沒有。

上初中後,樂樂便因人際交往敏感而被迫退學了,回到家後,每天大吵大叫,晚上還一個人大哭,小陳無奈把樂樂送去醫院治療,結果被檢查出了自閉症。

像小陳家這樣的孩子,就是典型的“自我封閉”式的孩子,因為父母管得嚴,生活圈子太過閉塞。

使得孩子在接觸新事物,適應力以及社交方面都遠遠弱於同齡孩子,最後一樣會影響到學習,甚至患上抑鬱症。

三、如何善待孩子?

1、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

心理學家查理的洛夫曾提出一個“自然缺陷”的說法,後來一直被用在心理研究上。

他認為,孩子需要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去接觸大自然,享受生活。

在開放和綠色自然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患上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風險,要比普通孩子低52.8%。

2、請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當我們給孩子貼上某個標籤時,即使孩子不屬於該標籤,他也會下意識地往這個標籤上靠攏,這就是所謂的“標籤效應”

孩子在被貼上某種標籤後,無論是好是壞,都會對他的心理產生巨大的壓力,甚至會按照標籤所引導的方向前進。

比如說,父母總說:“你是個壞孩子”!孩子在潛意識中就會給自己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以後無論說話做事,都會受到“壞孩子”這個觀念的困擾。

所以,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任何標籤,讓孩子自由發展比較好。

9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好訊息!兒童藥物將無針注射,幫助孩子消除恐針心理避免刺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