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家的孩子膽子比較小,有時候怕黑、有時候怕獨處、有時候怕生人。剛開始很多父母覺得這沒有什麼,孩子什麼都不知道,恐懼來源於未知,以後長大了就會好。但是如果孩子出現了不敢與別人交流、聽不得稍微重一些的語氣之類的情況,就會讓人非常擔心這是不是影響到了他的社交能力。
此外,家長們更疑惑的一點就是,孩子到底在害怕什麼?是天生膽子就比較小嗎?
其實家長理解對了一部分,孩子之所以容易驚恐就是因為認知水平比較低。
他們對於不熟悉的東西會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恐懼,並且他們的想象力很強大,常常還會想出讓他們自己害怕的東西。
比如有個女孩曾經幻想過自己是睡美人,躺在沙發上等待這王子來喚醒自己,但是並沒有人來找她,於是她就大哭了,原因是擔心自己會一直沉睡。在大人看來孩子的童言童語有些好笑,但是孩子可是很認真的,他們分不清幻想和現實所以覺得害怕。面對這種情況,家長不妨抱抱孩子,讓他感受到安全感。
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會影響孩子。
因為孩子的感官發育不足,會誤判物品的屬性。比如在家長眼裡很普通的風吹動著窗簾,在孩子眼裡卻像有個人站在那裡拉動著窗簾,因此會感到害怕。這也是比較正常的表現,家長可以先詢問孩子在害怕什麼,然後為他解釋是他看錯了,緩解他的恐懼情緒。
環境的變化常常讓孩子感到害怕,其實這一點成年人也有同樣的感受,當大家不得不適應新的環境時,剛開始都會有些膽怯,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才會好轉。
孩子也是如此,只不過變化帶給他們的影響更深遠,有的孩子甚至會因為搬了新家而做噩夢、睡不著。家長這時應該好好的疏導孩子,並且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而不是讓孩子獨自面對改變。
很多孩子之所以會容易害怕,大人的恐嚇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家長擔心路過的小狗傷到孩子,於是大陣仗的驅狗,受到家長的影響,孩子一看到狗就會哭泣;親戚想逗孩子玩,用鬍渣用力磨蹭孩子的臉頰,之後孩子一看到有鬍子的人就會下意識的躲避。孩子們並不是天生就害怕,而是在某件事物中體會到了痛苦就會自然而然的害怕、避開,這也是生存的本能。
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不能一味的指責孩子的膽小,很多時候他也是被大人坑了。想要幫孩子克服恐懼,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去面對自己害怕的東西,不是強制把他害怕的東西放在他的面前,這反而會製造出心理陰影,而是要認真的解釋這到底是什麼,並且引導他們自己親身去試驗,讓孩子從根源上克服恐懼。
家長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也會客觀看待自己恐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