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火起來是因為網上熱傳的一段視訊,裡面惡搞的“他還只是個孩子”,“原來在每個人心中都希望自己永遠是個孩子,願天下熊孩子青春永駐,新年快樂”!其中對熊孩子的吐槽引起了大家的共鳴,被網友們大量的轉載,該詞因此走紅網路。
在近2年的現實事件發酵中,我們看到很多家長並不認為自己已經長大的孩子是個成年人了,他們也沒想到自己的孩子需要承擔什麼樣的社會責任。這個現象不僅是巨嬰一個詞可以概括,深究每個啃老個案,他們小時候,多數是被家長嚴苛要求的。對於家長來說,他們既不能認同孩子長大的現實,又不能實施有效的規則意識培養。
說起小時候裝成熟,長大了做“巨嬰”的熊孩子,我不禁想起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的兒子李某某,他在4歲時獲得“申奧大使”稱號,在全國青少年兒童鋼琴比賽中連獲兩屆二等獎,並獲得全國青少年書法比賽的銅銀金獎。2011年8月在中央民族樂團音樂廳舉辦歌友會。
年少時的光環並未帶給李某某成熟的內心狀態,2011年9月15歲的他因為打人被收容教養1年,2013年2月又因強姦罪被判刑十年。屢次觸犯法律,既讓人對這父母都是著名歌唱家的出身唏噓,又好奇究竟在這個少年身上發生了什麼,會讓他無視社會規則,法律制度,一再作禍?
日月星辰參商輪轉,四時有序,大自然都是有規律的,人的成長也是有規律的,一個孩子在小時候要做的就是天真的成長,要頑皮淘氣,要認認真真的用自己的方式去和這個社會進行碰撞。
絕對不是塑造成一個“小大人”,讓孩子沿著父母親設定好的成長路線安安分分的成長。那就成了機器人,就不是我們的孩子啦。
李某某的被撫養模式告訴我們:孩子的成長絕對不是沿著父母親的規劃前行的,因為他們有自己內在的成長需求。
孩子的言行呈現了他們成長的需求孩子成長過程中每一個自然呈現的行為表現,都是有原因的,也是有必要的呈現,我們家長可以通過這些表現看到孩子的狀態以及需要,提供他們更加有力有效的支援幫助。
當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回家,神祕地對你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將來是要和我們班***結婚的。”假如你配合她說:“是嗎?那媽媽真的為你高興!”那麼這個孩子就會獲得認同,願意在這件事情上面深入思考並主動適應社會需要。如果父母親從成年人的角度看這個無厘頭的“口頭婚約”,就會感覺根本不切實際,你的建議或打擊就會讓孩子對自我行為的接納度降低,她就會採取消極的方式來面對這樣的問題,這就是孩子成長過程的意義。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兒時一些不起眼的成長規律,究竟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影響:
兒時玩耍的重要性1.運動和感統孩子們的自由玩耍,對於肢體運動和感覺統合非常有幫助,無論是大動作還是精細動作。鼓勵孩子們在保護好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玩耍,是提供更加靈活的身體條件的基礎。
2.大腦發育玩耍中成長,隨著自由活動的發展,孩子們的腦部神經連線越來越多。此階段就算是重複的活動,也會帶給孩子更多的大腦神經發育的支援。
3.豐富認知玩耍,尤其是和小朋友們一邊玩一邊討論,或者與家長去旅遊的時候,孩子們的見識會更多。豐富的認知帶來孩子成為自己的信心,拓寬他們的生命。
4.統籌能力發展規劃自己的事務,而不是按照家長的要求做。這就是主動與被動的區別,也是孩子自我意識成長的支撐點。
玩耍的過程中,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標,並努力去達成,有助於他們發揮個體成長的積極性,把生命力量習慣性發揮出來。
成為自己,而不僅僅是成為媽媽的孩子,就從兒時自由玩耍的小小細節做起。
兒時犯錯的重要性今天在和一位諮詢師朋友聊天的時候說起自己家裡的小孩,碰巧我倆的小孩子年齡差不多大,都正在淘氣的階段。說到男孩子的淘氣,她說:“淘氣作禍,犯錯誤。犯吧,這會兒犯過,省得長大了再犯。”沒錯,我附和這個說法。
如果一個孩子小時候沒有犯過錯,循規蹈矩的,我反而覺得不正常,那麼我勸你先去找諮詢師聊聊,儘量在年紀還小時犯上點無關大雅的錯。
1.知道如何做是不對的,感受寬容和愛3歲的孩子犯了錯,13歲的孩子犯了錯,23歲的孩子犯了錯,家長的態度是不同的。顯然成年人對於更小的孩子犯錯,容忍度更高。而且年齡越小所犯錯誤帶來的後果越輕,對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危害越小。
當孩子小時候犯了錯,家長教育過了,該怎麼愛還是怎麼愛他,他會懂得自己被家長寬容地愛護著。這份愛足以支援他走過自己漫長的人生路,這條路也許會有坎坷有波折,但家長的愛讓他心生力量。
2.體驗被訓斥的感覺被家長訓斥的感覺是孩子成長的鋪路石,儘管我不贊成太多訓斥孩子。可事實證明,完全沒有被訓斥過的孩子社會適應能力很差。當他們在學校遇到問題,偶爾被老師訓斥,就有可能抵擋不住那份羞愧和氣憤,從而排斥上學。
體驗適度的訓斥,是一個孩子成長中的寶貴經驗,他們能夠在被訓斥的時候選擇反駁、沉默、逃跑、討好家長等不同做法。這些不同的做法給他們帶來不同的體驗,慢慢的他們就會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固定下來。
一個孩子面對外在世界並不積極正向的評價時,其內心有效的力量,要麼是對自己充足的信心與勇氣,要麼就是在家庭愛的氛圍中的脫敏。
3.有改正的勇氣和方法,抗挫力更好犯錯,犯過就忘了,下次還犯,再被訓斥……很多孩子就是這麼淘氣,俗話說:記吃不記打。是的,他們就是這樣的特性。我家小孩子被爸爸教訓說屢教不改的時候,撅著小嘴委屈地說:“喃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喃不是故意的。”
沒錯,當孩子表達自己不是故意犯錯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收住情緒,再次提醒孩子,幫助他理解某件事情如何做好。
允許孩子犯錯,等於支援孩子改過。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才會知道,人生並不只是一個錯能概括的,小時候犯的錯無關緊要,長大了犯錯會引起更加嚴重的後果,他們會更加謹慎的對待自己的人生。
兒時自主的重要性1.體驗努力—獲得在玩耍的重要性中,我們一再提及自由和自主這兩個詞彙,是因為只有孩子自己親自體驗的過程,他們才會對結果更加有感覺。
自主吃過草莓,才知道草莓是甜的。
自主種過菜,才知道每一棵菜都來之不易。
主動努力做事,才知道好成績不是表決心得來的,要努力才能獲得。
2.有為夢想而努力拼搏的力量支援孩子在每一個成長階段的夢想,並鼓勵他為之不懈努力。儘管這些想法可能很可笑很幼稚,但哪有創造不是先幻想了藍圖才有的結果呢?
孩子們的夢想哪怕不切實際,也是自主成長的一個部分,家長的支援就會化成孩子為了實現夢想而努力拼搏的力量,幫助他在人生的每個階段中攻艱克難,積極成長。
3.能夠樹立自己的目標併為之堅持擁有自主權利的孩子,對生活的方向感更強。他們敢於設想未來,願意為了自己的未來付出更多努力。很多家長反應自己的小孩不知學習為了啥,不知道自己以後要做啥,很多情況原因就是自主性的作用發揮不夠。所以我通常建議家長在充分放手給孩子自主成長機會的同時,和孩子討論,讓他知道自己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濡養孩子內心的力量,推動孩子自身的成長動力,他們就會自動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4.不怕失敗,更加適應社會幼時自主性好的孩子,懂得適應社會的更多方法。不僅是接納成功的結果,他們也會接納失敗的結果,不懼怕風浪與挫折。
避免養育啃老族、巨嬰、長不大的人,不僅需要家長耐心陪伴,允許孩子的孩子氣,還要把孩子看做是一個成長中的人,認可他現在的年齡以及支援他的長大。
小時候被要求懂事兒,凡事不敢出錯的孩子,總有一天會出現反抗的行為,可能在小學高年級,可能在初中,可能在高中,甚至可能在中年期。總有一天他要抗爭,為自己爭取自主的權利。所以我們的家長朋友們,何不從孩子小時候就放手把自主還給他呢?小時候不用裝成熟的孩子,長大了不會做巨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