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看到凱叔講過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爸爸正在洗碗,
兒子跑過來說,爸爸,我幫媽媽拖地了。
但是,這個爸爸不一樣,他聽了之後,並沒有誇獎兒子,而是很認真地跟兒子說,兒子,你以後千萬別幫媽媽幹活兒。
兒子聽了之後特別疑惑。
啊?為什麼不幫呢?
爸爸說,兒子,你看爸爸每次洗碗的時候,有沒有說是幫媽媽洗碗呢?你看爸爸每次拖地的時候,有沒有說是幫媽媽拖地呢?
從來沒有!對嗎?因為這些活兒本來就是我的工作呀!
我們都是家裡的一員,每個人都屬於這個家庭,所以,每個人都要承擔家裡的活兒,而不是幫媽媽做。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學會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裡做一些安全的家務活兒~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做家務變成了“幫媽媽做”!
01.
從我能記事兒的時候起,我們家的男士們,從爺爺輩到孩子輩,男士們就是那種很少很少願意幹家務的人!
家裡的女人們,總是抱怨一番之後,認命似地安慰自己,我們西北男人都是這樣的,你們長大了千萬不要找西北男人!
當然,這一棍子打死一個大西北男人的事情,絕對是狹隘的。
但是,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家務活是女性的——這個概念多麼深入人心。就像我這樣的,一個接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女性,在潛意識中居然長久以來默默地認可“家務活兒是屬於女性的”!
啊,多麼可怕的潛意識!哪怕我嘴上滿口的女性,但在內心深處,不以為然中依然堅定地認同著這個錯誤的現象。
不知道,你們的狀態的怎樣的?
在家裡,老公會對兒子說:“快,快來幫你媽。”
你會不會對孩子喊:去,幫媽媽拿個碗過來!
甚至,讓孩子去做個什麼家務,並承諾他/她,如果你拖了地,我就給你5毛錢零花錢,累計balabala......
孩子一旦做完家務,第一時間就是跑過來跟你炫耀、跟討要賞,理由就是“幫你”收了陽臺的衣服、“幫你”拖了地、“幫你”洗了碗......
我覺得挺委屈的,這5毛錢都不想給她!什麼時候家務活變成了媽媽的事,孩子難得做一次怎麼就成了幫忙!?
再想想以前,沒生孩子之前,小兩口搭夥過日子,誰做多點誰做少點,大家都不會過分計較。畢竟活兒不多!
就像我老公,因為做家務跟他嘮叨兩聲,他總是嗆我:家裡有啥活兒,不就是做個飯、洗個碗、拖個地...嗎?
不多嗎?!沒仔細算過而已,有一頓沒一頓的,心情好了打掃衛生、心情不好髒亂差也沒關係,反正除了睡覺其他時間好像都不在家!
可自從有了娃,照顧家庭、打理家務很多時候就成了媽媽一個人的事。
在這樣的原生態下,怎麼可能好好教育孩子、好好引導孩子?!
到頭來,連孩子也把媽媽做家務這件事,當成理所應當。
02.
看,多雲淡風輕的描述。卻不見螢幕前媽媽們的咆哮:太真實了!
多少次,孩子起床不疊被子,把屋子弄得亂七八糟,等著媽媽整理;
多少次,孩子吃完飯就習慣把碗扔在原地,自己跑開了,等著媽媽收拾;
又有多少次,孩子把髒衣服、襪子和鞋子隨地一丟,等著媽媽一個個撿起來洗刷……從孩子記事起,媽媽就是忙忙碌碌的。
早上起床搞好孩子,送到學校,回來想稍作休息想要喘口氣,根本不可能。擦地、洗衣服、晾衣服、疊衣服、買菜、做飯、取快遞、接娃、溜娃......一天一眨眼就這樣沒了,連午覺都沒時間睡。
可悲的是,老公和家裡人,沒有人會問媽媽需不需要幫忙。
因為,老公、大家早已習慣她的付出,將她所做的一切視為理所應當,彷彿哪一天她不這麼做才是不正常的。
如果你認為這屬於一個全職媽媽的待遇,那你就錯了!
因為這樣的待遇,在叱吒職場的精英媽媽身上,也正在經歷。
2016年,我們在石家莊開孕婦學校師資訓練營,大家晚餐的時候聊開了~議論紛紛,都說媽媽是超人,其實上班媽媽更是。我們女人,用一個世紀的時間,為自己爭取到了“累死自己”的權力!
出門上班要當白骨精,回到家還要當保姆中的戰鬥機。
誰懂得媽媽的辛苦?彎腰弓背咬緊牙關,一手抱著30斤的娃、肩膀揹著30斤的包,側面斜挎手機錢包卡,忙裡忙外操碎了心?
之所以心甘情願,是因為愛這個家,愛這個家裡的每一個人。
越不把她的付出當回事的人,越是她最近親的人,也是越容易傷她的心。
媽媽不開心,任家裡的誰都別想好過,也給孩子帶來不可預估的影響。
03.
老大在家裡跟爸爸起過幾次衝突,就是類似把垃圾丟到垃圾桶裡,讓爸爸幫她多打一次湯......雞毛蒜皮的小事。
女兒覺得想讓爸爸幫自己打個湯,顯示一下爸爸對自己的愛。
爸爸則理直氣壯地懟回去:你自己的事情,幹嘛叫我去幹!這麼大了竟然連一點道理都不懂,還認為父母就該伺候她。
爸爸就是那種從小不做家務,認為這些事跟自己無關的人,他的孩子也七七八八隨了爸。
在這個家裡,如果老有一個人做甩手掌櫃,不幹家務,甚至從沒被要求過做家務,這家裡的孩子,怎麼可能"懂得"主動去承擔?
我上學的時候,成績拔尖得好,因為自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風調雨順,什麼時候該幹什麼,幹完這一項接著幹哪一項,空閒得時間怎麼過......安排得僅僅有條。
懂得安排自己生活得人,他/她的成績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一位教了十多年書的資深教師曾感慨:“班上那些成績不好,責任意識差的孩子,多半在家都很邋遢、拖延,更別說幹家務了!”
孩子如何看待家務,正預示著他的人生走向。
如果把“做家務”視為“情分”,而非“本分”,心情好的時候,勉為其難幫一幫;作業很忙,或懶得動一下,就乾脆推託、拒絕。
這樣的孩子,你可以把他/他看作:在家沒有半分責任和擔當,對媽媽的辛苦視而不見。
這樣的孩子,有朝一日走向社會,
他/她會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價值交換”嗎?
他/她會懂得“用力所能及的勞動來服務別人”嗎?
只有孩子意識到“媽媽很辛苦,我要替她分擔”時,他/她懂得了一些做家務的意義。而只有當他/她意識到自己身為家裡的一份子,有些事情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做時,對這個家才會更有認同感和歸屬感。
《小王子》的作者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裡有一句經典名言,同樣適用於對孩子的教育:“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來蒐集資料,不要指揮他們做這做那,你只要教他們如何渴望大海就夠了。”
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是靠說教和督促,而是靠父母的言傳身教。
做給孩子看,讓他/她看到,每個人都要為家庭而付出,每個人要參與共建才能讓這個家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