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作者
歐小宅|編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圖源
我加的一個寵物群裡有人問:怎麼看待父母老想控制自己?
起因是,她從小就非常喜歡貓,今年她新養了一隻小貓咪。
但她媽媽老是叫她把貓賣了、扔了,說又髒又多細菌,又不會抓老鼠,有什麼用?
一知道她買零食給貓吃,她媽媽就罵她:“你錢很多嗎,還花錢養畜生,怎麼不見每個月給點錢我花?”
以前她在家養的幾隻貓,有的被她媽媽偷偷賣掉,有的被送人,有的被扔了。
更讓她迷惑的是,她媽媽現在也養了貓,卻仍在逼她把貓扔了。
而且,她已經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媽媽還像管小孩子一樣管著她,說什麼都要聽,不聽就說她不懂事,不孝順,叛逆。
她不懂,“為什麼要把我當小孩子,為什麼我的想法一點都不重要的?”
父母的控制慾,常常讓她忘記,自己其實是個活生生的人。
為什麼父母們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卻做盡了傷害孩子的事?
多少父母,握著控制孩子人生的遙控器“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第N次自殺,第N次被媽媽“復活”的初三學生小偉,絕望地問,
這是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個單元《媽媽的遙控器》裡,讓我最窒息的一幕。
小偉媽媽離婚後,就把小偉當成了她的唯一。
對他唯一的要求,就是聽話,努力讀書考大學。
一旦成績考砸了,就發瘋似的質問他:
“媽媽是為你好,你怎麼都不會想呢?”
“媽媽花這麼多錢讓你讀私立學校,你為什麼不能爭氣一點?為什麼不替媽媽多著想一點?”
有一次,小偉媽媽意外從陌生人那裡,得到了一個可以倒轉時間的遙控器。
小偉只有做出和媽媽想法一致的“正確”決定後,人生才可以繼續往前走。
小偉想偷改成績單,騙她去畢業旅行,就讓他一直重複過同一天,直到他修正錯誤,打消改成績單的念頭。
小偉成績不好,就讓他在輔導班的同一天重複過10次,理由是:上一次課不懂,上10次,總該懂吧。
小偉一反抗,就變15次,20次……
她讓小偉一遍遍承諾:
我一定努力讀書,考上好大學,不會讓媽媽失望。
媽媽想用這個遙控器,控制小偉的人生。
這個故事設定雖有科幻的誇張成分,但對孩子以愛為名的控制慾,卻真實得可怕。
在父母控制下成長的孩子,自我逐漸被閹割一開始,小偉依然有反抗的自我意識和行為。
但,都被媽媽的遙控器摧毀。
被逼到窒息的小偉,認識了一個在自由開放的家庭中成長的女孩。
她父母不會逼她做任何事情,母親會給她染頭髮,父親會陪她瘋玩。
在和女孩相處的過程中,小偉找到了久違的自由與快樂,慢慢發展成初戀。
那是他生活裡重新出現的一道光,是希望。
可還是被媽媽發現了。
她拿出遙控器,逼小偉分手。
小偉不斷哀求媽媽不要按遙控器,否則會恨她一輩子。
媽媽毫不猶豫地按了。
當他醒來,初戀女友和他變成了陌生人。
他的世界,再次灰暗。
在媽媽的控制下,他不能有畢業旅行,不能有朋友,不能有興趣愛好……
任何精神出口,都沒有。
這無異於精神死亡。
他想到了自殺。
可小偉用盡各種死的方式,都被媽媽用遙控器“救”回。
最後絕望地問:“媽,你到底還要我死幾次?”
媽媽聽到這句話,卻說:
“你是我生的,你是我養的,你不可以有這種想法。”
“這個世界上,只有媽媽才會一直陪在你身邊。”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背後一陣發涼。
因為愛孩子,所以要控制他,佔有他。
因為愛孩子,所以一次次用遙控器把他的自我閹割,最終馴化成一個只能按照媽媽的意願活著的兒子。
這次之後,小偉沒有再自殺了。
他已經習得性無助,因為無論作何抗爭,都沒有用。
只能在媽媽的控制下活下去。
他聽媽媽的話,按部就班地讀書、考大學、工作,成為媽媽眼中的驕傲。
但只有他知道,媽媽以愛為名的控制,早已把他“殺死”。
“你以為我只有一個遙控器嗎?”在父母控制下成長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反抗和服從的內心衝突中煎熬著。
令人更驚恐的,是成年後的小偉再一次反抗,終於偷到了媽媽的遙控器時,媽媽說的那句:
“你以為我只有一個遙控器嗎?”
是啊,父母控制孩子人生的“遙控器”,太多了。
“我媽喜歡偷看我的日記本,然後怪我矯情,無病呻吟。”
“我都 30 歲了,我爸媽還不給我鎖房門,我跟他們吵,他們把我房間門鎖敲掉了。”
“我換了個黑色動漫頭像,被我媽奪命連環call,讓馬上改個吉利的。”
這就是很多中國孩子的成長曆程。
如費孝通在《生育制度》中所寫:
“我們若是有閒情,坐下來計算一下,一個孩子在小時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會超過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會指摘的次數。
在最專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會比一個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過日子更難過。
吃的,拉的,哪一件事不會橫受打擊?要吃的偏偏奪走,不想吃的苦水卻會擰著鼻子灌。生理上的節奏都說不上自由,全得在別人允許之下進行。
從小畜牲變成人,就得經過這十萬八千個磨劫。”
有些父母愛的不是孩子,是理想的自己父母為什麼非要控制孩子的人生?
因為,太多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個體。
而是當成延續自己生命和理想的附屬品,一個填滿自己缺失安全感的私有物。
劇中的小偉媽媽,丈夫出軌,婚姻破裂。
既然掌控不了老公,她便要牢牢控制住兒子的人生,把婚姻破裂後缺失的安全感,全部投注在小偉身上,獲得重生。
一旦小偉做的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意願,就覺得被兒子“背叛”,這是她絕對無法接受的。
現實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年少成名的鋼琴家郎朗,從一出生,就揹負著父母未實現的音樂抱負和理想。
父親郎國任逼他練琴,簡直喪心病狂到殘忍。
有一次,郎朗在學校參加合唱團的鋼琴排練,晚回家一個半小時。
一回到家,父親像瘋了一樣地痛罵他:
“你都上哪兒去了?回來這麼晚!你這個沒信用的傢伙。你把自己的生活毀了!你把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毀了!”
“你耽誤了差不多兩個小時的練習,這兩個小時你永遠也找不回來了!”
甚至歇斯底里地叫他去死:
“我為了你放棄我的工作,放棄了我的生活!你媽為了你拼命幹活,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個人都指望著你,你倒好,回來這麼晚。老師不要你了,你還不練琴,你還不照我說的去做。
你真是沒理由再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決問題。即便現在就死,也不要生活在羞辱之中!這樣對我們倆都更好。
首先你死,然後我死。”
他不是說說而已,真的拿出一瓶藥,逼郎朗把幾十片藥片全部吞下去。
郎朗跑到陽臺上,想躲開,郎國任尖叫說:
“如果你不吞藥片,那就跳樓!現在就跳下去!跳下去死!”
郎朗害怕父親真的會把他從陽臺上扔下去,他不想死,拼命用腳踢他,又跑回屋裡。
郎國任又喊道:
“你要是不跳樓,那就吞藥片!把每一片都吞下去!”
郎朗開始恨他的手,恨父親,恨鋼琴,恨這一切,他拼命砸自己的手。
“我從小到大父親都一直教我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我的雙手,它們是我身體中最寶貴的部分。但此刻我開始用拳頭砸牆壁。我想要把雙手砸成肉泥,把每根骨頭都砸斷。”
那時候,他才10歲。
為什麼一次遲到,就把郎國任逼瘋成這樣,甚至要兩個人一起去死?
因為他完全把郎朗當做是自己的第二個生命。
費孝通在《生育制度》中寫到:
“每個父母多少都會想在子女身上矯正他過去所有的缺點。
他常小心提防使自己不幸的遭遇不致在他第二生命中重現……在父母的眼中,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重生機會。”
對郎國任而言,他看到了郎朗的天賦,更看到了自己投射在郎朗身上的理想自我,一個可以實現他音樂夢想的第二次生命。
他孤注一擲,沒有退路,必須成功。
我相信他是愛郎朗的。
但他更愛的,是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辨認和反抗控制的能力心理學家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中,描述了一個媽媽帶7歲女兒買冰淇淋的對話:
-“你要哪種冰淇淋?”
-“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怎麼會想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在想吃香草的。”
-“你怎麼這麼倔,真夠怪的。”
媽媽嘴上讓女兒選自己喜歡的,實質上卻一直在否定女兒的選擇,忽視她的真實需求,侵犯她的精神邊界,試圖讓她接受,媽媽的選擇才是對的。
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女兒抵抗住了媽媽的“攻擊”,堅持了自己的內在想法。
埃文斯認為,這個女兒身邊很可能一個對她影響很深的人,不斷地支援和幫助她保持自我。
因為沒有持續的肯定,一個孩子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判斷而放棄自我。
一個人如果老是遭到別人的否定,被教育成懷疑自己,或是不相信自己的內心世界的人,那麼就會忽視自己的內心感受,很難相信自己。
但一個人是應該有肯定自己的能力和自由的,我們可以把別人的言論,當成是別人自我保護的偽裝,真實地做自己。
這是每個人,都需要有的辨認和反抗控制行為的能力。
如何“背叛”父母,拿回屬於自己的人生遙控器?要如何才能走出原生家庭的控制呢?
改變的第一步,是保持懷疑。
當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可以問自己:
父母這樣對自己,是對的嗎?
我的真實感受是怎樣的?
我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一旦你開始懷疑,願意去思考,保持與內心的連線,慢慢用自己的感受來重新認識自己,改變的契機就開始了。
第二,不要忘記,當初你是如何被傷害的。
不要忘記當你還是個孩子時,最痛恨被如何對待。
這不是記仇,而是讓我們了解那些傷痛是怎麼來的,以此提醒自己,我不能重蹈覆轍,我可以去打破。
第三, 不要輕易幫別人完成他的人生清單。
父母對孩子有期望,是必然的。
我們的功課,是如何更好地面對父母的期望。
做這份工作,是我想要的,還是因為這是父母喜歡的呢?
要跟這個人結婚,是我喜歡得不得了,還是父母最認同的呢?
如果你用自己的人生去圓滿父母的人生清單,你的人生清單就必然出現空洞,也會對父母充滿怨恨,把自己的不幸和不勇敢歸罪給父母。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希望它長什麼樣子,應該是我們自己主動去選擇,去負責。
第四,要有非常堅定的信念:你為你的人生做主。
因為,“你挑戰的是一道非常頑強的枷鎖,親子控制的關係往往運作了數十年了,非一朝一夕可以被推翻。
過程中,父母可能會威脅要收回對你的感情或連結,孩子內心難免悽苦。但也不能屈服,又回去服務他們的情緒。”
你要相信,自己值得另一種命運。
“在那個命運裡,你親自掌握著人生的方向盤,你的感受與判斷扮演關鍵的角色,並不容易被犧牲,以換取別人的快樂。”
你可以先從較小輕微的開始,有規劃地,慢慢取回本來就屬於你人生的主導權。
就像小偉,最終對媽媽說出了那句:“這是我的遙控器,不是你的。”
最後,我依然想表達,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控訴父母。
而是希望我們這一代人不要成為曾經傷害自己的那種父母,我們可以用更恰當的方式教育下一代。
你是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資料:
[1].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1、2集.導演:陳慧翎.
- The End -
-
1 #
-
2 #
在父母控制下成長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反抗和服從的內心衝突中煎熬著
-
3 #
很多中中國人還沒有勇氣這樣說,連想都不敢想
-
4 #
支援你!我媽也。但我從不敢公開講……你比我膽大!
-
5 #
那你現在問問郎朗還想砸手嗎?
-
6 #
有些父母的確是過分了
課題分離,你的人生只屬於你,你孩子的人生只屬於他,請給彼此一個選擇的機會,只要能承擔結果的得與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