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國慶長假,傍晚的馬路上行人漸多,我卻偶遇了一件不開心的事情。
本來在燒烤店吃東西,背後卻忽然傳來吼叫聲,回頭看去,一個父親在打罵一個女孩。
小姑娘揹著書包,大概六七歲的樣子,被父親甩過去摔在地上,哭著爬起來跑過去,又被一個耳光打過來。
我心裡一緊,來不及多想,就衝了出去,護住孩子,制止那位暴怒的父親。
他剛開始很排斥我,不願意聽我說,我不停的跟他溝通,希望他冷靜下來。
從最初的吼叫,不停的說孩子太犟,他是沒辦法,他很瞭解孩子,必須用這樣的方式,好好溝通是沒用的等等。
並且一邊說一邊走,我帶著孩子在後面跟他繼續溝通,大約過了七八分鐘,他走到我們前方大約十米的樣子,威脅孩子如果再不跟他回家就不要她了。
我撫摸孩子,停下來安慰她,我不信他會真的走掉不要孩子。
孩子慢慢停止了抽噎,剛開始還是倔強地拒絕跟我溝通。說了幾次,不要,不要,我不要。可見孩子心裡的反叛與抗拒十分嚴重。
他跟我描述,孩子從小就是這樣,好好說根本沒用,只能靠打,我願意相信他本意也不想如此對孩子。
可是在剛才我與孩子的溝通中,雖然她還沒有接受我這個陌生人,但是我用了樊登老師教的溝通方式,先反饋情感再引導孩子冷靜下來,她也漸漸安靜了下來,不再哭泣大喊。
我想,這並不是真的無法溝通,而是溝通方式存在問題。
如今社會,孩子大多在快樂的環境下成長,這類情況已經不多了,我們小的時候(包括我自己)都是在父母的棍棒下長大。
我曾經就和那個女孩一樣,而且外人在勸我父親時,我會更加恐懼,因為他會比沒有人勸的時候打的更狠。
這也是我每次看到類似情況都會衝上去的原因,不管為了什麼,我不能坐視不管。
而且一定要管到底。
我和那位父親的攀談,不僅是為了勸他,我希望他能在那幾分鐘的時間裡緩和一下情緒,繼而結束今晚的暴力。
而不是僅僅告訴他不要打孩子,我怕他會像我父親曾經那樣想。
後面他語氣平和了許多,我也放心了下來,就告了別。
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這個孩子的倔強,我是能夠明顯感受到的,但是再看孩子的父親,也不難想象為什麼孩子會這樣。
而且男人還無奈的說,他家的二寶也是這樣的性格,才一歲多就很犟。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一言一行都會在無形中影響孩子。
當然也不否認先天性格因素,可我依然覺得那隻能佔據小部分,如果後天有妥善的溝通,是可以改變的。
只可惜這樣的家庭大多數都是幾輩人都這樣的性格,要想改善,除非成年後刻意為止。
比如我自己。我在童年的陰影下長大,一直到三十出頭,還是會有很多類似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但是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中,會刻意迴避,儘量對孩子有耐心,並且學習很多良好的教育理念。
三十五歲以後,經歷了種種生活磨難,我慢慢意識到,要想徹底改變,必須改變自己的心態,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要做到有效溝通,從我這裡徹底改善原生家庭帶來的暴力影響。
社會的進步也需要每個人的進步,願每個孩子都能有幸福的童年,願每個家長都願意聆聽孩子理解孩子陪伴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