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孩子們玩了一個遊戲,自我介紹的時候選三個詞形容自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部分孩子選擇的三個詞全都是負面的,比如“拖拉”、“懶惰”、“膽小”之類的,甚至還有否對自己外貌和品行的。
為什麼孩子會對自己有如此低的評價?因為這些詞在日常生活中他聽到太多遍了,以至於讓他認為自己徹徹底底就是這個樣子的。
對現在的孩子而言,每天不聽到一些批評指責幾乎不太可能:早上起床動作怎麼那麼慢?!上課怎麼還有題目沒聽懂?!為什麼考這麼差?!回家作業不知道做,只知道玩遊戲!
是的,我們習慣這樣指出孩子的問題,我們用指責來告訴孩子他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以為面前那個看上去漫不經心的孩子,他是不在乎這些評價的,但其實你不知道,這些評價一點一滴都積累在他心上,慢慢的,他也就認為自己是這樣一個人了。
其實作為大人也很難,我們批評孩子,是想讓他變好,改正錯誤,如果不指出錯誤孩子怎麼可能成長?
是的,確實是這樣,但我們得明白,指出不代表孩子就能改正,孩子不知道怎麼改,他也只能日復一日重複錯誤,重複聽你的指責。而我們卻日復一日哀其不爭,卻不告訴孩子該怎麼辦。
孩子剛剛上學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個個都想有好的表現,個個都在乎老師家長的評價。因此向上其實是每個孩子內心底的意願,他在有些方面做錯了並不代表他不想變好。
所以,作為孩子的長輩,我們不僅要告訴孩子哪裡錯了,還要告訴孩子該怎麼去做。例如:“上課有題目沒聽懂是不是因為開小差了?是什麼讓你開小差了?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在心裡提醒自己,或者萬一還是錯過了老師講題,下課找同學問問。”
顯然這也在考驗老師和家長的智慧,有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指責是因為我們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而這時候,其實是我們成人該學習的時候了。
當然,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不代表孩子就能做到,當孩子拿到方法之後還是做得一塌糊塗,我們難免又會懊惱“不是告訴你怎麼辦了嗎,你為什麼還是做不到?”
試問:為什麼你知道晚睡、喝酒傷身,你依舊改不掉?你明明知道一天到晚捧著手機不好,可為什麼依舊放不下?為什麼你明白了那麼多道理,可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從知道到做到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孩子而言,這條路上是需要幫助的,而能給他提供幫助的,自然是家長和老師。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幫助孩子一起找根源想辦法,監督孩子執行,可能孩子一個月就改正了,而只顧指責孩子沒有行動,可能一年過去,孩子的問題更嚴重了。
我們習慣了孩子做錯後指責然後等著他愧疚再改正,但慚愧也好,內疚也罷,都不能幫助孩子獲得正確的方法。因此,指責除了讓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變低外,沒有任何其他作用。
更可怕的是,你的孩子正漸漸變成你指責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