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中紀伯倫告訴我們,孩子們因你而生,卻非為你而來。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懷,但每個人也對外界不能過分的依賴,一個人的根基可以立足與自己的家庭,但是他的心必須向著遙遠的地方。

讓孩子如青草樹木一樣自然成長,讓孩子成為自己並有自己的思想,讓孩子只是個孩子,就像一個孩子本來就應該的那樣,而不再替別人生長。

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力量——那就是生長的力量。陪伴每個孩子健康自由快樂的成長才是每個家長的責任。

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是每個家長都非常關心的問題。

《陪孩子長大》一書帶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解讀不同年齡段孩子成長中的種種煩惱,幫助你掌握更多的溝通技巧和教育方式,有助於處理好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

《陪孩子長大》的作者是心理專家李子勳,他是央視《心理訪談》、北京電視臺《心理時間》特邀心理專家 是《父母必讀》、《女友》、《時尚健康》等雜誌的專欄作家。

《陪孩子長大》告訴我們教育方式決定孩子的未來,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01

幼兒期心理髮展的任務,是培養母親同孩子的親密依戀,母親的愛撫、溫暖、懷抱和哺乳讓孩子感受到外部世界。

孩子出生的第一年非常重要,母親給予孩子的親密陪伴和精神關注,促進母子形成信任、安全、溫暖的關係。

擁有父母依戀的孩子開朗自信,懂得愛別人,善良,寬容,沒有暴力傾向,知道自我的邊界。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缺席極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全國留守兒童保守估計超過6000萬。

有的是家裡條件不好,先要給孩子好點的經濟條件,有的是經濟條件還可以,想要追求更好的經濟生活,無論是哪種情況吧,最後都是導致陪伴孩子長大的時間很少,放棄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

然而孩子的生活條件是好了,可是他們的成長由於缺乏父母的愛,大多數變得變得孤僻、敏感、內向,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早期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與孩子形成良好依戀關係,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還是可以補救的。

讓孩子五歲前及時回到父母身邊,父母一定要有耐心,用平和、堅定、溫暖的心去引導孩子,培養依戀關係的,完成兒童時期的心理任務。

02

少兒期的心理髮展任務,首先是完成與父母的親密分離,與父母形成穩定的情感交流與語言交流模式。懂的按照父母所引導的成長方式去發展自己。

孩子開始自我認同,嘗試從學校、特長班、鄰居等外界的接觸中找尋親密感,這是孩子逐漸長大有了自我意識的表現。

這個階段有兩個重要任務:

1.自我情緒的識別、體驗和管理。隨著年齡的和與外界的接觸,孩子變現出更多情緒變化,家長可以鼓勵孩子體驗分享自己的情緒。

可以告訴孩子情緒沒有對錯之分,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即使你不喜歡孩子的某種情緒,也不要去大聲教訓呵斥孩子。

孩子釋放情緒也是對父母的一種表達 ,家長要告訴孩子,你懂得孩子的情緒原因和目的,但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什麼樣的情緒發洩方式是不好的。

2.自卑與自尊,自信與不自信。進入學校孩子開始社會化,在社會化過程中孩子會因為社會認同的不足,要面對競爭受挫,學習不順利的危機。

這個時候孩子會懷疑自己,會自卑,家長要及時鼓勵孩子,給孩子堅定的信任 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積極幫助孩子找到個人優勢,比如跳舞、彈琴、畫畫、閱讀等選一個孩子擅長方面,讓孩子獲得自信和自尊。

最重要的是家長不要否定孩子,或是誇大孩子的缺點,不要增加孩子的負擔,讓孩子把挫折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讓孩子喜歡、接納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03

青春期的變化和成長的煩惱,這個時期家長最需要的是對孩子多理解,理解萬歲!

心理學一般認為青春期更好的說法叫“過渡期”,它表示孩子正在走過一個階段,處於過渡的過程中,它是有時間性的,不是永遠。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有逆反心理,開始和父母不親密,不讓父母碰自己及自己的物品,維護自己的自主權。

既盲目崇拜,又藐視權威,孩子的成長動力隱藏在雙向矛盾中,不管是破壞還是創造,孩子都充滿激情,簡單的快樂著。

家長該如何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有三個技術:

1.表現出適當的無知。

青春期的孩子感覺自己是個大人了,要建立自己的權威和尊嚴,家長要做好角色轉換,尊重信任孩子,多傾聽孩子的想法,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像朋友一樣和孩子交流,更能明白孩子的心理活動,孩子慢慢知道自己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逐漸變成大人。

2.對孩子有好奇心,保持興趣。

興趣就是對孩子的欣賞和肯定,不要老是說教、判斷、替孩子做決定,那樣讓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斷力和鑑別力,不能形成自我的價值傾向,感覺不是為自己而學習。

家長需要告訴孩客觀現實要按社會規則辦事,孩子內心如何看世界是孩子的權利。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內心和現實的邊界意識,孩子就可以在兩個層面接納自己。

3學會對孩子示弱。

示弱就是在孩子面前裝傻,比如家長反對孩子追星,孩子偏要追星,臥室裡貼的到處都是某明星的照片,整天學唱明星的歌,穿明星同款衣服。

家長可以傻傻的學著孩子的樣子照做,這樣孩子就覺得沒趣,而且孩子要和父母有區別,孩子有逆反心理,家長不反對了,孩子的逆反動力就沒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很焦慮,做不到該放手時就放手,總是怕孩子犯錯。

其實,孩子是必須要犯錯誤的。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必須允許他犯他那個年齡的錯誤。孩子不經歷挫折,是不會成長的。

讓孩子適當地犯錯,獨自處理一些內心衝突,體驗恐懼和焦慮,孩子長大後就很少產生心理障礙的可能性。

親子教育有三個重要原則:

第一個原則,關係大於教育,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孩子的根本。許多教育理念都沒有親子關係重要,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是相對自由、和諧、彼此相互尊重理解的關係。

第二個原則,用成長、發展的眼光看孩子。接受孩子在相應的年齡段犯那個年齡的錯。犯錯也是一種成長體驗,孩子會在錯誤中成長、學習、應對處理挫敗感。

第三個原則,教育方式大於教育內容。為什麼看了很多教育理念的書,還是在教育上和孩子起衝突,因為孩子最反感什麼權威了,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專家。因人施教,有效才是王道。

通過閱讀《陪孩子長大》,我們可以掌握一些親子溝通技巧和教育方法,更好的建立親子關係。

《陪孩子長大》李子勳親子關係36講,總結分享了36個案例分析,值得我們在親子教育中借鑑參考, 幫助我們更好的完善和處理親子關係。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的輔食應該如何去新增?以下這些寶爸寶媽們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