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心理諮詢師柏燕誼。
經過前面12節的課程,我們對於孩子在不同的狀態、現象、年齡段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進行了一個探討。
那麼,在接下來的幾節課程當中,我將會就家長提出來的一些孩子的具體問題,跟家長朋友們進行一個交流。
一、家長該不該給孩子餵飯?首先,有家長提問說:
我們家是老人帶孩子,老人喜歡餵飯,說孩子還小呢,還不能自己吃飯,等上了幼兒園,老師一教就會了,再說,不喂能長得這麼高嗎?
而且,確實是孩子餵飯的時候吃的就多,不喂的時候就不好好吃飯,並且吃的哪裡都是。
所以,請問柏老師,這個時候,家長是餵飯好呢,還是讓他自己吃好呢?
這是很多家長都會提出來的一個問題。
老師更偏愛
讓他省事兒的學生
我們知道,家庭當中都是一對一或者多對一,幾個家長對一個孩子,所以對孩子的耐心、包容性、保護等等,就會非常充分。
但在社會教育場所中,如幼兒園,小學等等,老師都是一對多。老師也是人,不能因為是老師就應該高尚,不能因為是老師就應該做到沒有情緒,不能因為是老師就應該做到一碗水端平。在一個家庭當中,還很難做到這樣,所以你就會發現一個什麼現象呢?
老師會更喜歡,或是更願意跟能讓她輕鬆的、讓她開心的、讓她感覺很省事兒的,並且能提供一些幫助和輔助作用的的孩子,產生更多的喜愛,我覺得這也是人之常情。
在一個多子女的家庭當中,你會發現,父母好像也難免會對更懂事、更體貼、更幫助家長的孩子有一些情感上的偏移,這些情況都很常見。
教育
不在家庭完成 就會在社會裡完成
所以這個時候,你在家庭當中,要不要給孩子餵飯,孩子應不應該學習完成一些簡單的自己行為的控制和管理,如果你不去給他做這些行為的教育,那他就要赤裸裸地直接面對老師給他的教育行為。同時,還要面對因為一些行為上和其他同齡小朋友的差距,又要承受老師在情感上的和小朋友之間情感上的一些問題。
這個時候,孩子面對社會適應時,就有能力、環境、情感的適應,他要適應的東西很多。如果你不願意在你的環境當中,給孩子增加更多的能力,或者增加更多的能力保護的話,那他可能面對社會適應的時候,就要去承受得更多。
所以,你要麼就是家裡去承受,去訓練他自己吃飯的能力,或者訓練他很好的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提出自己需求的能力等等,要完成這樣一個能力的訓練。
是讓他自己吃,吃的哪裡都是,到慢慢吃得比較乾淨利索,作為家長要完成這個訓練,你來承受這個訓練過程當中孩子的不配合:孩子弄得哪裡都是,以及收拾起來的麻煩。還是你讓孩子承受因為能力短缺,面對社會時產生的問題。
孩子出現營養不良時
問題根源在家庭情感上
在我看來就是一個選擇,如果你要是願意去做更多的承受呢?那你就提前給孩子在這些行為上做一些訓練、管理。
如果你實在沒有能力承受這個焦慮,或是實在不忍放棄享受,做為一個父母能餵養孩子的那個愉悅感。如果你實在放棄不了,那你的孩子就只能在他的社會學習當中,完成一個學習和承受。
我認為沒有什麼太大的絕對對錯,主要看你願不願意幫助孩子做一些成長,還是讓孩子自己在社會上成長,這就是一個選擇題。
我不認為孩子在每頓飯上多吃一口少吃一口會怎麼樣。
其實,如果孩子出現營養不良,不好好吃飯的問題的話,通常跟餵養方式沒有關係,通常是跟家裡的這種家庭情感環境,或是父母對孩子一些內在心靈上的、情感上的影響。跟這些東西是有關的,我希望家長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二、孩子不自己睡怎麼辦?第二個問題,有家長這樣問我:
孩子剛生下來,我們就很注意培養他獨自睡覺的習慣,每次都讓孩子睡自己的嬰兒床。
一次帶孩子出去旅遊,飯店的房間裡只有一張大床,於是孩子就睡在了爸爸媽媽中間,從此,孩子就再也不自己睡了。
請問柏老師,怎麼才能讓孩子自己睡?什麼時候讓孩子自己睡才是合適的呢?
其實,孩子都特別喜歡黏在爸爸媽媽身邊的,因為那樣會有安全感,那樣會很溫暖。聞著媽媽的味道,摸著媽媽柔軟的身體,這個時候,孩子會有很強烈的幸福感,我覺得是人之常情。
但是孩子一生下來,我們就可以讓他知道:在睡覺的時候,可以通過抱一個娃娃在小床上獨自睡覺,也不會出現任何問題。我覺得這個從多早開始都是可以的。只是你作為家長受不受得了。
孩子不能獨立睡覺
根源在家長受不了
在我的諮詢過程當中,大部分的孩子不能獨立睡,不是因為孩子受不了,而是因為家長受不了。
有的媽媽就說:哎呀,孩子多可憐呀,剛生下來,你就讓他自個兒睡一個小床,等到以後我能抱他幾年呢,他能跟我睡幾年,到青春期我想他跟我睡,他都不跟我睡了,長大了他就跟別人睡了……
所以你會發現,其實全都是家長的需要,並不是孩子的需要。
你把孩子放在嬰兒床上,到時間給他餵奶、換尿布,其實不會有任何的影響。
我們沒有給予孩子這樣一個堅定的規則:你必須自己睡。而是我們變成了可以跟孩子講條件。如果可以講條件的話,那通常父母是講不過孩子的,因為,孩子委屈的淚水、小眼神都會讓父母就受不了。
所以在這件事上,家長可以對孩子這樣的說:媽媽知道你很愛我,我也很愛你,但不意味著你自己睡,我們就不相愛了,或者我們就失去彼此了,跟那個沒有關係。
如果這是一個沒有條件可講的,必須要做的一個事情時,其實孩子就只能適應和接受。而之所以孩子無法適應自己睡,就是因為這件事變成了“有條件可講”。
那至於這個家庭當中,為什麼說,孩子以前能自己睡,旅遊當中和父母一起睡過一次之後,就不能自己睡了?
其實,也是父母沒有持續的堅持一個規則,變成了,可以去跟孩子討價還價的時候,那這就意味著,你的底線已經被突破了。
有一些事情可以去商量和探討的,但有一些事情是沒有必要去商量和探討的。
就像我們知道,一定不能偷東西,不能去殺人,不能幹這些違法的事情。這不用商量,不用講條件,這是必須的。
那在家庭當中,如果我們跟孩子講條件的話,就賦予了孩子這個權利,那孩子為什麼不去爭取自己的權益呢?所以,在有些問題上無條件可講。
孩子在五到七歲時
要和父母分房分床睡
那麼,孩子到底什麼時候適合自己睡呢?
我認為,從孩子一生下來,就具有自己睡的能力,只不過,作為父母你能不能捨得,你能不能接受這個事情。
我們說下限是這樣,那上限是什麼呢?
在心理學當中,孩子在五歲左右的時候,開始有很多內在的比較複雜的心理髮展。我們建議,在孩子五到七歲的時候,要跟父母分房分床睡。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年紀越大,分開睡的成本就會越來越高。因為孩子越大就越會去堅持,越會去摸到父母的一些軟肋和弱點,然後去突破你的底線。所以這個時候,對父母來說,就更是一個挑戰。
我個人認為,如果你認為你的孩子他不自己睡,也能夠很好的不影響你們的夫妻關係,因為我們知道,在一個家庭當中,孩子能不能很好的快樂健康的成長,取決與他與父母的情感關係是不是和諧、順暢和穩定。
如果你的孩子天天睡在你們夫妻中間,請問你們的夫妻關係什麼時間去處理?什麼時間去很好的親密呢?那如果這個問題時間長了的話,那婚姻關係會不會有一些隱患?
如果你認為,你的婚姻關係,可以不會因為孩子跟你們睡在一個房間、一個床上出現各種影響的話,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你一定要一個清晰的認識,那就是,孩子什麼時候開始自己睡都是可以的。但是孩子能不能完成自己獨立睡覺,這件事情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取決於父母的需求。
三、孩子愛吃手怎麼辦?
接下來是第三個問題,有家長說:
我們家孩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愛上了吃手指頭,現在快上幼兒園了,她的手指頭已經被吃的有點變形了。
孩子進入幼兒園後,我沒想到的是,幼兒園好多小朋友都愛吃手,有的雖然不吃手,但隨便拿起什麼東西也都往嘴裡放,什麼袖子邊兒,抽繩啊,甚至喝優酪乳用個吸管也會不停地叼在嘴裡。
柏老師,我們家女兒這樣的狀況是正常的嗎?家長該怎麼做,對孩子是比較好的方式呢?
我們說孩子跟媽媽進行一個分離,所謂的分離,就是在身體上的一個分化。
孩子吃手
是因為和家長分離產生的焦慮
孩子會想,只要我想、我願意,我就能被媽媽抱著,然後在心靈上,在身體上是這樣的。一旦跟媽媽分開,孩子是有很多的情感上的恐懼和焦慮的。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找一個安慰品進行自我安慰。比如手指,手指就特別能讓孩子在吸吮的過程當中,去重新體會喝母乳時的感覺。
孩子就會產生一種被愛著的、被抱著的,那種快樂、幸福、安全的感受。這在行為上,有一個替代和安慰的作用,所以,他就會習慣性的吃手。
我們會發現,如果這個孩子他過度的緊張、焦慮,那也就意味著,他更需要安慰。這種焦慮程度更大的話,那他吃手的這個行為,就會比較難去被幹預、被管理。
孩子過度焦慮時
家長應該給孩子進行情感上的關注
孩子如果內在很放鬆、很開心、很快樂,就會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喜歡的事務上,比如畫畫啊,唱歌啊,跟小朋友玩遊戲呀,玩玩具呀,孩子就會這樣去做。
但如果孩子內在總是緊張呢,就一定要找一個安慰,所以,孩子如果吃手吃的到變形這麼嚴重的一個狀態的話,那我們就要去看,我們是不是對孩子有些嚴厲呀?對孩子的情感的關注程度是不是不夠?
比如說,孩子高興的時候媽媽看不見,其實這也是對孩子的反應度不夠。孩子高興的時候,媽媽不用非得過去抱著他,你就對孩子說一句話:哎呀,寶寶你真高興,媽媽看到你很高興嘛!讓孩子知道,他的高興是被看見的。如果孩子現在有點煩躁,媽媽就說:寶寶你怎麼有點煩了?是不是有什麼不高興啊?媽媽看見你不高興了。
我們要讓孩子發現,他的情緒是被看見的,他的那種焦慮,被媽媽的語言給呈現出來了,他內在就不會有那麼強烈的的焦慮,他被安慰的這種需求,也就會大幅度的下降。
吃手、咬東西其實只是他採取的安慰品不一樣,但其實作用是一樣的。
如果這時候家長說:你看你手指頭都這樣了!其實,這就又更增加了孩子另外的一層焦慮。我們應該幫助孩子放鬆,可是你一關注他一個所謂的不恰當行為,那就會增加孩子的焦慮。
所以這時候,我們根本就不去關注這個行為本身,而是我們給孩子製造更輕鬆地成長的環境,更有趣的一個娛樂的方式、注意力轉移,然後讓孩子逐漸忘記,放鬆下來,忘記手指頭或者袖子邊啊,什麼領子邊啊,忘記跟這些東西的關係。讓孩子在放鬆、娛樂的遊戲過程當中,得到一個心靈的安慰。
我們要忽略這個行為的本身,要知道孩子面對跟媽媽這樣的分離的時候,孩子會有意無意地去尋找一些安慰品,進行一個自我安慰。
我們稱呼這是一個過渡吧,就是自己跟媽媽分開,孩子會想“那我怎麼能不分開呢”,這時候孩子有一個過渡,這個過渡就有可能是手指頭,或是一些比較特定的孩子認準的一樣東西,所以,我們要對孩子的這類行為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