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寶媽群裡充斥著頭疼的“terrible two”的聲音,都在吐槽著自家兩歲多孩子的“劣行”。不停的惡搞,惡搞後還能若無其事的玩。東西亂扔,你叫他撿起來,他偏不,不順從,還會朝你笑。分分鐘都能讓寶媽們“火山爆發”。
然而話說回來,孩子不順從就不好嗎?孫瑞雪在《愛和自由》這本書裡說:因為有愛而願意順從,因為有意志而能夠順從。有時孩子不順從,是因為孩子還沒到能夠順從的階段。
有些教育總是希望孩子對成人絕對地順從,越順從就越認為這個孩子懂事、聽話。成人喜歡說教,喜歡給孩子講道理,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順從。可是這樣做的結果是,即使孩子表面上順從了,但內心他根本不想順從。
蒙特梭利說這樣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壓抑和強迫了兒童,長久以來兒童會突然發現,他不得不服從某個人或某個老師,這會使他內心產生極大的壓力,這個壓力當老師或家長不在或者沒人控制時就會爆發出來,他就會開始胡鬧。
一、順從不等於服從,現實生活中,孩子更多的是在服從順從是指接受他人的請求,使他人請求得到滿足的行為。順從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發生相互影響的基本方式之一。
服從是個體在社會要求、群體規範或他人意志的壓力下,被迫產生的符合他人或規範要求的行為。
服從是一種強迫人主觀意願的一種行為,現實生活中的孩子大部分是在服從而非順從。
很多幼兒園是讓孩子坐在那兒,老師給孩子講課,孩子不能亂動、講話。兒童不能用他的行為來實現他內在的精神胚胎,他不得不乖乖坐在那兒,不得不“聽課”,不得不服從老師。但國際上,幼兒教育觀念很早就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已經不再用口授的形式給兒童進行“教育”,兒童不斷地通過行動來構建自己。兒童只有做他感興趣的事才能深入其中,這種深入變為專注,意志就開始形成了。當兒童在服從時,他僅僅是表面服從了,而內心不知去哪了,心智不一,也就是心智發展不全了,意志就很難形成。
二、意識和意志是隨著運動和活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能力意識是人腦對大腦內外表象的覺察。生理學上,意識腦區指可以獲得其它各腦區資訊的意識腦區(在前額葉周邊)。意識腦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識真偽,即它可以辨識自己腦區中的表象是來自於外部感官的還是來自於想象或回憶的。
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去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傾向。它是決策心理活動過程中的重要的心理因素,是人的意識能動性的集中表現,在人主動地變革現實的行動中表現出來,對行為有發動、堅持和制止、改變等方面的控制調節作用。
然而,意識和意志是隨著運動和活動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能力。舉個例子,大部分孩子在一歲左右的時候,特別喜歡走路,當你叫他不要走,他不會理你,他每一分鐘都在想掙脫你去走路。那他要走路去幹什麼呢?他在迴應他腿的呼叫。他的腿時刻都在呼喚他走路,他要順應他的腿。他不斷的練習,不斷的走路,直到腿的行走機能成熟以後,他走路的能力完全掌握了,他就開始轉變了,他會說“媽媽抱抱”。 人就是這樣,當他產生一個願望的時候,就會想方設法去實現這個願望。兒童也一樣,兒童想要走路,他通過他有意識的活動,練習他的腿,這種能力一旦具備了,他就會很容易放棄它而讓父母抱。這就需要意志來發揮作用。
但是,意志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它是通過和環境有關的持續活動而發展起來的。我們經常會給孩子講故事,通過故事,是某個人或某件事成為孩子的模範,成為評價孩子對錯的裁判。卻不知這樣,孩子的想象和意志就被閒置了。兒童的想象力、意志力、創造力是在他們自發的活動中建立起來的,而不是依靠大人們沒完沒了的說教。因此,在孩子的意志形成過程中,我們要靜觀其變,切勿操之過急,喋喋不休。當孩子意識和意志的能力形成之後,他就會變得主動順從。
三、兒童真正順從的三個階段對於兒童來說,順從是一種榮耀,一種快樂。當兒童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時,那是他還沒有具備順從的能力。一旦兒童具備了能力,他就可能聽從成人的指示去做,以便在真實的生活中檢驗自己。最後,兒童會渴望順從,因為他順從的是真理。
1,第一階段,“任性”階段
孩子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很多家長都說孩子“任性”,其實是家長不懂孩子的發展情況。一天,孩子爸爸買了個大饅頭給兒子吃,饅頭很大,孩子爸爸很自然的把饅頭掰成了兩份,一份給兒子,一份自己吃。兒子看了一半的饅頭嚎頭大哭,“我不要、我不要,我要一個饅頭!”說著便把半個饅頭給扔了。孩子爸爸有點生氣,“你這孩子這麼任性,一整個又吃不完,貪心。”
孩子爸爸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稱之為“任性”,其實是孩子爸爸不懂,他破壞了孩子內心的“完整”。孩子正在發展一種“完美”觀念,而這種觀念被人破壞時,他的內心是崩潰,他不接受這種破壞,他會與破壞者對抗到底。
還有一次,爺爺給兒子買了糖果,剝好了給兒子,結果兒子不吃,反而哭了。爺爺很奇怪,剛剛不是吵著要吃嗎?兒子想吃,但他更想要自己剝的那個過程,他要自己剝糖紙,自己把糖放嘴裡,這個過程被破壞了,孩子氣的哇哇大哭,當然不吃糖果了。我們知道,所有的孩子發火、發脾氣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為某種需求、某種發展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而成人通常不理解,把孩子這種有時順從有時不順從的行為說成“任性”。
2,第二階段,兒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導致障礙
兩歲半的紅紅端著半盆水,當他走動的時候,水不斷的往外灑。她媽媽看見了說:“小心點,小心點,不要讓水灑出來。”不斷的強調,紅紅就不會把水灑出來了嗎?並不會,水肯定會灑出來的,因為僅僅兩歲半的紅紅能力達不到。
一個四歲女孩的媽媽說,“我女兒端水的時候,只要灑出來一滴水,她就大哭,一定要把這杯水倒掉,重新再裝一杯,直到她將這杯水一滴不灑的端過來後才罷休。”很顯然,這個小女孩在鍛鍊她的平衡能力,她正努力的把事情做得完美,而且她也具備這個能力。做一件事情追求完美,這是人自然的本性。
當兒童具備了這個能力,做起事來就不會有障礙,她能夠控制自己的手和身體。要是教師或者家長請他幫助時,他會很樂意地去做,他這時候就能順從,這個順從能讓他在真實的生活中檢驗自己的能力。
3,第三階段,兒童順從真理
兒童這時的順從轉向了他認為的優秀的人,他已經知道能從這個優秀的人那兒獲得指導,獲得幫助,從而產生了新的熱情,變得渴望順從了。當兒童有一天忽然認識到一個成人的能力超出他的時候,他就願意順從了。
一個蒙特梭利的幼兒園,老師帶孩子們去看恐龍展,解說員整整講了40分鐘,最後解說員驚歎地說:“我們給大人、中學生、小學生講,沒有一個能像這個幼兒園的孩子聽得這麼認真!”這個時候,那個幼兒園的孩子在公共場所已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已經達到了順從的狀態,大孩子順從了,把小孩子也帶動起來了。
兒童在漫長的頭6年不斷按自己的心智發展,並建立相當的能力後,他開始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且開始順從這種規律,第三階段的順從就建立了:順從真理。兒童的順從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建立的,但是成人往往太過心急,想讓孩子一步就位,希望孩子一開始就能順從真理,但這是不現實的。
蒙特梭利曾說,順從是意志發展的最後階段,兒童達到的順從水平有如此之高,最終將成為成人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