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第一、學會傾聽,少糾正,多肯定

很多家長都說我很注意傾聽孩子啊,孩子每一次和我說話,我都放下手中的事認真聽,但是孩子還是越來越不樂觀啊。

如果我們注意聽他和孩子的談話,我們發現,他雖然參與了孩子的談話,也確實是聽了,但是,孩子說兩句,他糾正一下,說三句,他否定一下。

這樣下來,孩子都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說得對的時候了,這樣的傾聽,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否定自己,覺得自己說什麼、做什麼都不成。

正確的傾聽,是孩子說,你認真聽,時不時迴應一下,而不打斷,說得好的、對的地方,我們點頭“嗯”一聲肯定就可以了,說得不好的,我們先放一放,等孩子說完了,我們再來指正一下,指正的時候,也不需要大小事都細無鉅細地指正,有些事,他會自己明白的。

第二、引導孩子多角度看問題

孩子不樂觀,想問題往往朝著悲觀方向想,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一個問題,可以多角度思考,可以悲觀地想,也可以樂觀地看待。

比如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了,你可以問問別的小朋友可能會怎麼想?他的媽媽會怎麼想?他的爸爸又會怎麼想?孩子自己是怎麼想的?你又是怎麼想的?每一個人的想法,都是一個不同的角度。

當孩子打碎了一個花瓶,問問他的想法,他可能會害怕,覺得這下完了,媽媽肯定會生氣,會打他的小屁股;然後說說你的想法,你可能覺得太感謝孩子把這個花瓶打碎了,這個花瓶這麼難看,這下總算有個理由換新的了;再問問孩子媽媽的想法,孩子媽媽可能會覺得這個花瓶很好看啊,打壞了真可惜,不過孩子不是故意的,她不會責怪孩子,會抱起孩子安慰他害怕的情緒。

這樣,孩子就會發現,原來,一件事情,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可以是悲觀地看,也可以是樂觀的看,悲觀的想法會讓孩子害怕,而爸爸樂觀的想法會讓人感到高興和期待。

第三、不貼標籤,只客觀描述事實

我們大人最習慣的事,就是給孩子貼標籤,因為我們從小就被貼標籤貼大的。

還是孩子想拿架子上的書時,夠不著書卻打碎了花瓶的例子,你可能會生氣地吼道:“你這孩子怎麼這麼笨手笨腳,這麼敗家,每次都是打翻這個打翻那個!”

這裡的“笨手笨腳”、“敗家”就是貼標籤,你重複和強調的次數久了,孩子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是笨手笨腳的人,總是打翻東西的人了。

而客觀地描述應該是這樣的:孩子,你是想拿書,但是卻夠不著,胳膊碰倒了旁邊的花瓶的嗎?

有原因、有過程、有結果的描述,才是客觀的描述,這樣的描述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而不是被嫌棄、被鄙視。只有被理解的孩子,才會樂觀地看待這個世界。

如果你有一個悲觀的孩子,不防從這三個方面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中,有沒有某些方哪做得不當,嘗試用這些方法,一點一滴地改正自己的言行,幫孩子樹立起樂觀的人生態度。

30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媽媽,你去死”,6歲孩子說狠話,媽媽的回答改變孩子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