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段時間朋友跟我訴苦,對自己4歲半的兒子皮皮,實在是忍不了了!

當年剛出生時他就沒少讓家裡人操心,吃奶不耐煩,動不動吐出奶頭向後仰;睡覺怕光怕吵怕動,總是一驚一乍的。一點刺激就聲嘶力竭地哭,誰哄都沒用。一家人嚇得不知道怎麼辦,去兒研所、兒童醫院都查不出來原因,又擔心忐忑又熬夜焦慮,六個大人輪番被他折磨得憔悴不堪。

後來長大了,皮皮還是經常哭鬧。而且會說話後,便開始提各種要求。

“媽媽,你幫我從菜裡挑一個花椒玩吧。我要不開口的。”

“媽媽,幼兒園的水有味兒,你給我帶家裡的水吧。”

“媽媽,棗皮扎嗓子,你幫我給棗削削皮吧。”

媽媽出差,他能哭一個通宵,3歲開始上幼兒園,哭了整整1個月,過個假期回來,一夜又回到解放前;

坐車就聽《紙短情長》,畫畫必須指定用筆,玩玩具時背景燈調亮調暗一點馬上知道。

…………

他老媽簡直哭笑不得,那麼多花椒開口,你偏偏看上不開口的。其他小朋友在幼兒園都一大杯一大杯地喝水,沒人嫌過不好喝。還有我長這麼大從來沒見過吃顆棗還要削皮的。這孩子的想法都是怎麼冒出來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現在老二出生後,跟皮皮截然不同。簡直就是一個天使寶寶,除了吃就是睡,隨便給個玩具自己玩半天,看見人就笑。添輔食自己抱住碗仰脖就往嘴裡送,胡蘿蔔西藍花吃的都很歡。媽媽天天能吃飽睡足,幸福感爆棚。

那天閒聊,說起倆人的區別,媽媽就問我:“常爸,你說皮皮這麼難伺候,只是因為我那時候沒經驗把他慣壞了嗎?我總覺得他是天生的事兒多,當媽的雖不應該這麼說,但很多時候我真是被他煩死了。”

其實媽媽說對了一半,皮皮這樣的孩子還真可能是天生的,屬於高需求寶寶,我們會覺得他事兒多,矯情。不過,高需求寶寶也不是總惹人煩,若引導得當,將來就是個細心的暖娃呢。

高需求寶寶長什麼樣?

首先需要指出,“高需求嬰兒”一詞並非醫學診斷。這個術語是著名的兒科醫生Dr.Sears西爾斯博士在比較自己3個天使寶寶和最後一個“戲精”寶寶的行為方式後,創造出來的一個名詞。

高需求嬰兒的特點(槽點)挺多:

● 超級敏感。睡覺掉根針都聽得見,有腳步聲都能受到驚嚇,換個人抱就煩躁不安。

● 經常醒來。什麼都要的比別人多,唯獨睡覺比別人少。不分白天黑夜,頻繁醒,難入睡。

● 不會自我安慰。只有媽媽的胳膊才是搖籃,乳房才是安撫奶嘴,對奶瓶、安撫奶嘴、毛絨玩具激烈拒絕。

● 嚴重分離焦慮。安靜地在床上躺一會兒?不可能!蹬被子晃胳膊,時時刻刻要媽媽抱著。

● 沒法預料。你今天用鈴鐺逗TA笑,沒準明天看見鈴鐺就哭,得變著法兒哄。

● 精力充沛。笑得大聲,哭得也大聲,如果餓了沒有吃到奶,立馬海豚音走你。

● 整天想吃奶。沒有固定用餐時間,正常孩子3小時餵奶,TA隔30分鐘就要。通常斷奶也很晚很困難。

兩個字總結:超級超級難哄!

像皮皮小時候,就是碎片化睡眠,碎片化吃奶。睡覺的時候,必須媽媽拉著小手,或者抱著拍著哄著,否則稍微有點動靜就會突然張開手,長出一口氣,或者驚醒大哭。吃奶時間短次數多,習慣了母乳還很難切換到奶粉。那段時間皮皮媽可累壞了,“幾乎網上說的每一個養育問題皮皮都有!”

高需求寶寶是怎麼來的?

高需求寶寶的形成,主要有兩大類原因:

一是早期創傷。母親懷孕期間的精神創傷,分娩困難,出生後家庭中有親人死亡,搬家,遭受恐怖主義或戰爭,自然災害,身體或性虐待,與母親長期分離,或者自己做外科手術、住院。這些發生在嬰兒時期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雖然孩子小時候看似沒有反應,長大也會不記得,但是相關記憶卻沉到潛意識中,讓TA很容易沒有安全感。

創傷類孩子的哭鬧是一種壓力釋放,哭夠了,就不再有那麼苛刻煩躁。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學生,同為發展心理學家的Aletha Solter曾在一次採訪中說:

當我們的神經系統因壓力累積或創傷事件而超負荷工作時,治療性哭泣就是一種重要的壓力釋放機制,幫助我們放鬆並恢復人體的生理平衡。

研究表明,良好的哭泣後孩子的血壓、體溫和脈搏頻率降低,腦電波也更加同步,這是深度放鬆的生理標誌。我們也有類似體驗,哭久的孩子會長長地出一口氣,然後沉沉地睡一大覺,原來不只是因為哭累了,也有心理放鬆的原因。

還有一種,就是常爸之前提到過的敏感寶寶。從生物學角度,TA的神經系統對外界環境更敏感,一點壓力和刺激就會反應強烈,大約有20%的嬰兒都稱得上“敏感寶寶”。

這類孩子,小時候哭泣更多是因為對食物、身體接觸有需求。隨著長大,需求只會變化,不會減少,還會“順理成章”衍生出給棗削皮這樣各種不合常規的要求。

可是,還有一個不樂觀的訊息,這20%的敏感嬰兒,有80%出生在一個“不敏感”的家庭,也就是說孩子的需求大人大部分意識不到,或者因為不耐煩而採取簡單粗暴冷淡的對待方式。

印第安那大學的AnneStright教授曾經跟蹤觀察過1300多個孩子,其中,在6個月被定性成“高需求寶寶”的孩子,如果其看護人偏又屬於那80%不敏感的家長,那麼這些孩子到小學年齡,很容易就會成為讓老師頭疼,不良行為頻發的“問題孩子”。

但是,如果媽媽(或其他主要看護人)溫柔敏感,孩子更容易成為班級的佼佼者,因為這樣的孩子多半自我要求高,合作意識強,習慣深度思考故而學術能力也會優秀。

可見,高需求本身不是壞事。關鍵在大人如何對待孩子的需求。

高需求寶寶怎麼照顧?

高需求寶寶確實天生需求比別人多,就像吃飯有人天生胃口大一樣。但是你不能嫌孩子吃得多就想辦法縮小TA的胃,最好的養育原則是儘量管飽,“事兒多就多回應”,滿足TA的要求。

1、接納孩子不合常規的要求

有次,皮皮說肚子疼,縮在沙發上哭得歇斯底里,說不清有多嚴重。一家人嚇得立刻去醫院,結果下樓路過麵包店的時候,皮皮突然不哭了,說,“爸爸,我吃塊麵包就不疼了。”

這麼抓馬的孩子,氣得老爸當場想把他扔了!

後來,皮皮又有一次哭喊肚子疼,媽媽連哄都懶得哄,“別哭了,哪有這麼嚴重,跟演戲似的。”瞬間皮皮哭得更加厲害。

其實,皮皮媽真誤會孩子了,這是高需求寶寶的真實表現,不是表演,強行按自己標準要求孩子,忽視他的感受,只會讓他情緒雪上加霜。

辨別孩子是故意找茬撒嬌耍賴還是TA真正的需求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孩子跟看護者之間數年的磨合。但如果是後者,那麼有時家長的“寵溺、嬌慣”也是必要的,雖然我們會覺得這反應過於誇張,但其實是在“按孩子飯量提供食物”。

2、煩躁時默唸“你對TA好,將來TA對你更好”

這些孩子有很強的共情能力,能敏銳捕捉別人的情感和情緒。其實,這是一種超能力。小時候捕捉到別人的情緒不知道怎麼迴應,但是隨著長大,會理性做出迴應,也就更溫柔細心體貼,西爾斯博士自己的孩子也驗證了這個結果。

資料來源:askdrsears

皮皮媽媽這下開心了,“老二這麼沒心沒肺,我們倆老了生病沒人操心怎麼辦?還是要靠細心的老大互補一下。兄弟倆這樣挺好。”

我點點頭。常爸並非贊同養兒防老的理念,而是深知,照顧高需求寶寶是一項更艱鉅的工作,這些父母也需要更多的包容和支援。有一絲自我安慰,也增添一點照顧娃的耐心。

3、實在滿足不了孩子要求時,擁抱

大家都是普通人,生活瑣事那麼多,不能保證每次都耐下性子傾聽,溫言安慰。也不是每個要求都該滿足。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就是Aletha Solter非常推崇的“擁抱療法”。

也就是,在孩子每次提要求時,哭鬧時,先張開雙臂擁抱孩子,接納TA的情緒,然後回答TA行還是不行,再有耐心的話再傾聽、解釋、安慰,或去滿足要求。

說一個溫暖的事。常爸見到過一個留守兒童,長期和父母分離,孩子很脆弱敏感,一聽到拒絕批評否定之類的話,就哇哇大哭。後來,媽媽專門辭職回家帶娃。

孩子似乎是個創傷型“高需求寶寶”,剛相處的時候很任性。面對孩子的各種無厘頭要求,媽媽無意間用了“擁抱大法”,無論答應還是拒絕,都先把孩子抱在懷裡再回答。

然後有一天,孩子說“媽媽我很困”,媽媽像哄嬰兒一樣抱住TA,輕輕搖晃拍著,孩子微笑著進入夢鄉,這一睡,從下午17:30一動不動,一直睡到早晨7點。醒來看見媽媽還在身邊,又笑了。從此,這個孩子真的像脫胎換骨一樣,從內心開始活潑自信,被批評還能調皮迴應。

其實每一個心理問題最終都是被愛治癒。傾聽、擁抱、撫摸、陪伴,都是表達愛的方式,不要吝嗇自己的擁抱,填滿孩子內心對愛的需求,長大ta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

不好的童年花一生治癒,好的童年治癒一生。

願你用充足的愛,給孩子人生一個溫暖的底色。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不懂事?正確的“物權意識”教育比你想的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