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說起無條件的愛,人們就很糾結,不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在很多身為父母的人當中,他們對這個問題也感到疑惑,也掌握不了這個度。心理學號召父母以“無條件養育”的方式取代傳統的賞罰教育,從而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在中國現實的家庭教育環境中,並不缺少“無條件”的氛圍。

但是我們能不能做到“無條件養育”嗎?又做到沒有?

現實中孩子經常會要求媽媽買衣服、買玩具,在媽媽看來,孩子的衣服和玩具都不少,而自己給孩子買的玩具和衣服經常是玩幾下、穿幾天後就被拋諸腦後,這讓她們猶豫是否應該繼續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然而,當她們想要拒絕孩子的要求時,又會開始糾結,因為她們欣賞“無條件養育”的育兒方式,懷疑自己如果拒絕的話,就是沒有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其實“無條件的愛”更無限趨近的是“無條件積極關注”而不是“無條件滿足”。

更簡單地說,滿不滿足孩子的要求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關注到他的情緒和他背後沒被滿足的需求。我們對孩子情緒和需求的關注是無條件的,不管他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我們都關注他的情緒和需求,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孩子罵髒話了,我們是關注到了TA的憤怒,還是馬上指責TA的“不文明”?

孩子打其他小朋友了,我們是關注到了TA的委屈,還是立刻懲罰TA的“凶狠”?

孩子想要買各種東西了,我們是關注到了TA的空虛寂寞,還是急於去給TA貼一個“奢侈浪費”的標籤?

而另一方面,某些“無條件滿足”也有可能並不含有“關注”,而只是某些父母“息事寧人”的手段。

“好啦好啦,別吵了,給你買就是!”

“ 走走,拿著你的IPAD玩去,別來煩我啊。”

“又不想上學了?好吧隨你便”……

這些回答,對孩子的要求是滿足的,然而在這滿足中看不到關懷,看不到愛,獲得這種滿足的孩子,心底仍然是缺愛的。

當我們真正去關注、傾聽孩子的情緒和需求時,有可能會發現,很多我們給孩子預設的行為門檻在不知不覺消失,我們開始認可他這時的需求是合理的,這時候滿足他的要求,並不會帶來“放縱”的後果,而是會讓孩子收到類似“爸爸媽媽理解我”“我說出自己的原因和感覺,就會有人理解我”的積極反饋。

而極有可能發生的是另一種情況:關注了孩子需求和情緒之後,我們發現自己仍然難以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時候,我們可以誠懇地向孩子說出自己的困難,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因為自己的原因,沒有辦法滿足他的要求。

這就是很多人糾結的“度”的處理關鍵:其實“度”不在孩子身上,而在自己身上。不是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度”來對待孩子的需求,而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給出的“度”在哪裡,並且清晰地告訴孩子。

傾聽孩子的需求和情緒,覺察自己的接納度,這就是對孩子和自己雙方的“無條件積極關注”,“無條件的愛”!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繪本推薦 |《娜娜和波波熊》——給害羞、敏感、善良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