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家長會有一種感覺,就是要想讓孩子做的更好,就必須先讓孩子感覺更糟。有很多人覺得比起鼓勵、引導,讓孩子感覺到害怕更能夠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或者能夠更加懂事。

懲罰孩子往往能得到立杆見影的效果,所以長久以來都是一種很常用的手段。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通過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的教育方式肯定會有隱患。

1.理性地講做一件不好的事情的客觀結果是什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可以理解具體的因果關係,所以講道理他們都是能明白的。比如為什麼不能碰插座,為什麼不可以玩打火機。如果道理聽不懂也可以放動畫片,讓孩子從媒體中直觀的了解到不好的後果。比如碰插座會觸電,玩打火機可能會燒到手。

2.感性地講孩子做這件事給他人帶來的困擾:家長要強調,“你是一個好孩子,你忍心讓爸爸媽媽難過嗎?“3歲以上的孩子開始較為系統地感知他人的想法和情緒,通過將心比心和鼓勵“好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和理解到他人的情緒,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好習慣。比如孩子一定要爸爸做飯的時候陪著玩,爸爸告訴孩子如果爸爸不做飯,大家晚上就沒有飯吃,會肚子餓很難受,好孩子是會體諒爸爸的,對嗎?

3.模擬比賽:這個年齡的孩子最喜歡贏得比賽。家長可以假裝和孩子比賽,讓孩子做平時不會自覺做的事情,等孩子興致上來,假裝自己輸了,讓小朋友獲得自豪感。比如比賽誰先把房間整理好,比賽誰先吃完飯。

4.貼紙獎勵:制定好規則,如果孩子每天表現好讓家長滿意,就有貼紙獎勵,連續表現好一段時間,可以用貼紙換自己想要的大禮物。如果表現不好,這一天就拿不到貼紙。

5.拿走心愛的東西: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家長可以拿走孩子最在乎的東西,比如最喜歡的玩具,比如不讓看最喜歡的動畫片,如果發生哭鬧,儘管讓孩子哭,哭完了之後在告訴孩子家長為什麼要這麼做。

6.關禁閉:一般不超過六分鐘,懲罰完了之後告訴孩子家長為什麼要這麼做。

7.輕度體罰:方法同上。

這個年齡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步培養,家長首先需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包括髮型,衣著,喜好。家長忌諱有太強控制慾,只在原則性的問題上設定規則,並且跟孩子溝通什麼樣的規則和懲罰方式是他們不能接受的。家長通過尊重孩子的方式來換取孩子對父母的尊重與理解。

1.理性地說明一件事情的客觀結果:這個年齡的孩子逐步理解抽象概念,可以探討一些事情更復雜的結果。比如為什麼孩子回家要先寫完作業:如果現在先玩,到時候拖到很晚寫會影響睡覺,第二天爬不起來會很難受,萬一作業沒寫完老師會懲罰。學習好是為了自己將來有好的生活,學習不好沒有好的工作將來生活會很累。家長具體能說到什麼程度也看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自身看中的事情。

2.感性地講述家長的困擾:比如孩子一定要買最新的ipad,家長可以講家裡承擔不起,希望孩子像大人一樣承擔起家裡的責任。這裡跟4-6歲孩子的差別在於,不用提自己的孩子是好孩子。這個年齡的孩子會逐漸開始挑戰大人世界的規則,不喜歡做一個好孩子,臨近青春期的時候開始喜歡被人說酷,特別,和成熟。家長可以順著孩子的思路告訴他理解家人的苦衷是成熟有擔當的表現。

3.用零花錢作為獎勵:這個年齡的孩子會漸漸失去對小貼紙和換取禮物的喜愛,會覺得這個方法有些幼稚。有更多的零花錢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對他們的吸引力會更大。比現在天準時完成作業就可以獲得規定的零花錢的數量。值得注意的是零花錢只用來鼓勵孩子本身非常討厭的事情,如果是孩子本身就感興趣的事情,採用零花錢的鼓勵方式反倒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4.拿走心愛的東西:以上方法都不奏效,可以拿走孩子最喜歡的東西,比如iPad, 禁止玩遊戲,不發零花錢,等等。等孩子表現好了,把東西拿回來並且解釋懲罰的原因是什麼,表現好了就可以把東西歸還給孩子。

5.禁足:和6歲前的孩子關禁閉不一樣,6歲以上的孩子更傾向與朋友社交,如果犯錯了用勸說和鼓勵的方式都不改正,可以把孩子禁足在家,不能和朋友出來玩作為一個懲罰方式。懲罰完了要解釋原因是什麼。

41

玩具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讓孩子學會感恩,在他長大之後肯定會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