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內迴圈”這個詞很熱,中央召開企業家座談會提到“經濟內迴圈為主、雙迴圈促進發展的新格局”。忽然覺得,這種提法和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有某種關聯。

很多青少年的困擾在於自己不能完成自我激勵與管理,需要的外部刺激又不夠理想,結果就沒了方向,陷入困境。就像經濟生活中,過度依賴國際市場會因為其他因素的衝擊受到重創。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們“自產自銷”,在內部完成大部分成長任務,同時合理利用外部各種有利條件呢?

一個人理想的成長過程大致是四個內容:強烈的動機,充分的行動,積極的反饋,修正後的動機和再次行動。其中動機和反饋部分是心理活動,它們當然可以由外部刺激產生,比如為了得到獎勵勤奮學習,因為被鼓勵更勇敢嘗試新事物。但是隨著自我意識的形成,也可以很大部分由自己內部發起。這需要兩個觀念:

第一,我可以變得更好。

嬰兒哭了就有人來幫忙,孩子求助後會得到支援,成年人努力的結果是升職加薪。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行動大概率能達到目的,自然就會更積極努力。“我配”“我值得”“我可以”,這些信念根植於內心,就會外顯為自信,向上,開放的表現。

第二,在肯定自己的基礎上能找到問題所在。

生活中大部分的評價來自於外部,遇到什麼樣的老師和領導,哪種制度政策,基本不可控。如果我們因為這些澆滅了行動的熱情,則是為“外迴圈”所累了。想擺脫困境,要有自我激勵的思維方式。臭罵自己一無是處的人很難持續地自我修正,有反思能力發現不足,還不被這些差距壓垮,仍然有強烈的自我肯定,這才可能真地發生改變。

然而,就象外部危機會引起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化一樣,這些成長中“自迴圈”的能力也是由外部環境幫助形成的,而家長們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外部刺激之一。相對於教會一道題一篇課文,幫助孩子面對自己能體會強烈的價值感,面對現實擁有客觀理性的應對能力,這些才是父母更重要的工作吧!

982

經濟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別怕孩子犯錯,比起制止,優秀的父母更擅長“袖手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