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穩,四歲多的小男孩,現階段就餐習慣還不錯,會主動要求吃飯,會珍惜糧食,還會幫忙計劃每餐的菜譜。不過,回想這幾年跟大穩的早餐鬥智鬥勇的歷程,不由地抹把辛酸淚。
情形再現1:
早餐準備了番茄雞蛋麵,大穩吃了兩三口,然後開始說話了。
大穩:媽媽,我吃飽了。
媽媽:啊,吃得這麼少!會餓肚子的,玩耍也會沒力氣,吃飽了才能玩得開心。(趁勢往大穩嘴巴夾一口)來,張嘴,啊!
大穩:媽媽,我不吃了(拒絕張嘴)。
媽媽:寶貝,你知道嗎?糧食來得可不容易了。這是媽媽去市場買的、農民伯伯在地裡種的……(吧啦吧啦,苦口婆心地講了一大堆道理,終於勉強吃了一口,又不張嘴了)
媽媽:吃麵條!不吃,不許下來(大穩想從餐椅上下來,蹭地一下我的火就上來了)
大穩:哇哇哇哇……
以大穩的哭聲結束戰鬥。得了,我也沒胃口了,不吃了。還是趕緊去安慰娃吧。
情形再現2:
早餐準備了小米粥、番茄炒雞蛋,大穩吃了幾口,然後開始說話了。
大穩:媽媽,我吃飽了。
媽媽:好寶貝,再吃幾口。吃完了,讓爸爸帶你去超市買好吃的……(連哄帶騙,許諾各種條件)
終於讓大穩吃了一小半碗的小米粥。感覺如釋重負!
為了讓大穩吃早餐,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每天都在變著花樣地準備早餐,保證不重樣。儘管如此,如上兩種情形還是如影隨形。我就不明白了,吃飯是人的本能,為何讓孩子吃個早飯就這麼困難呢?而我的狀態也從鬥志昂揚到沮喪再到鬥志昂揚,如此不停地迴圈。直到某一天,突然意識到,自己好像在做無用功。
反思了自己對大穩的迴應方式,發現自己對大穩要麼有求必應,要麼就是嚴格控制:一旦發現自己對大穩縱容了,就轉而嚴格控制,直到自己都無法忍受自己的專橫行為;然後,轉而縱容孩子,直到無法忍受孩子被寵得索要無度;結果,又轉到嚴格控制。大穩都是被動地行動,其行為的後果始終是我在負責,而沒有讓大穩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於是,我改變了自己的迴應方式。
情形再現3:
早餐準備了番茄麵疙瘩湯,大穩吃了一些,然後開始說話了。
大穩:媽媽,我吃飽了。
媽媽:好的,那就下來吧。
在大穩驚訝的眼神中,我愉快地用完了自己的早餐,收拾好碗筷,接下來該幹嘛幹嘛。
不過,當天上午十點左右的時候,大穩開始無理取鬧了,我抱住他說“哦,穩穩早上沒吃東西,肚子餓了,感覺好難受呀”大穩一臉委屈地躺我懷裡,沒有回答。我繼續說“我們午飯的飯點是十一點,媽媽現在去準備午飯。媽媽相信你可以挺到那時的,對嗎?”他的情緒很快就安定下來了,然後在客廳玩耍,我則淡定地準備午飯。
如此幾次之後,大穩會主動要求吃早餐,不再輕易把自己餓著了。
在美國心理學家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正向心理學”理論基礎上形成的“正面管教”理念中,將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歸納了三種:
1、嚴厲(過度控制)
2、嬌縱(沒有限制)
3、正面管教(有權威的;和善與堅定並行)
在大穩的早餐問題上,我曾在嚴厲和嬌縱的互動方式上(情形再現1和情形再現2)來回地折騰兩三年,最終在正面管教理念的指導下找到了平衡之路(情形再現3)。特此分享給大家,願爸爸媽媽們不再為孩子吃飯的問題頭疼,願孩子們能吃的香香地、健康快樂地成長!
最後,以大穩一早醒來常說的話來結束本文,“媽媽,快準備早餐吧,我快要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