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沒有領悟到教育孩子,應該是怎樣來教育孩子?
即是教育自身,孩子的成長其實就是讓我們自我成長、自我教育的一個過程,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下面是來自西西媽對英語啟蒙教育的看法:
孩子其實能早接觸到英語就可以早接觸,只是接觸不用怎麼灌輸多的知識。
西西是從三個月開始接觸英文兒歌的,後來一歲左右開始看有劇情的英文原版動畫片(注意:是地道的美版或英版的動畫片,非中國產翻譯的動畫片,不是我歧視中國產片哈,是我認為想學地道的英語就得看地道的動畫片。)前段時間西西跟我們一起看《星球大戰》,通過這個電影她知道了space,然後還自己拼了一個space,給我們講解她的space裡面如何如何的......生活中她這種看完電影,立即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場景太多了。
西西二歲三個月才開始會說整句的中文(她中文發展得很慢,雖然我從她幾個月起也是天天的進行語言刺激,天天都有story time,但是還是阻止不了她開口晚的事實。等到她開口說話起,她用詞都很恰當也很正式,這和她天天聽繪本有很大的關係,比如她可以很準確的描述自己的情緒:我心情不好了,我失落了,我生氣了,我需要安慰了等等)
英文是2歲6個月時可以說簡單的單詞。
現在西西是3歲6個月,經過一年的時間,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她都有了一個非常大的進步,甚至連我都不知道的生闢單詞她都知道,我都不知道她是什麼時候知道的,這可是一個純中國產的三歲半的小娃娃呀。
經過了三年多的磨耳朵的時間,她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整體語言理解能力和思維習慣。
要想讓娃好好學習英語,就必須學會英語的整體思維原則和模糊原則。
還是以西西看動畫片為例,在西西2歲半前,她通過看動畫片,知道了廚房裡各種各樣蔬菜的英文單詞的說法,但那時她還只知道說:broccoli,cucumber等單個單詞,現在她可以根據動畫片裡學來的句子自己造句了。
This is my sorrow 就是她根據剛看的動畫片Inside Out(頭腦特工隊)裡自己造的句子。
她現在仍然非常喜歡看她一兩歲時看過的動畫片,當時不明白的劇情,她現在給我講得有模有樣,她還經常跟著動畫片里人物去複述臺詞呢,並且一旦她明白了這句話的用法,她馬上能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去了。
有的媽媽也許會問:給三個月的孩子聽英文兒歌,讓一歲的孩子看動畫片,她能聽懂什麼?
幼兒園不都是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教嗎?先得會單詞才能會句子呀!然而這種方法正是學習英語最大的弊端。
孩子學說話到會說話其實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家長沒有干涉太多就很自然完成的一件事情,當然孩子在學習說話的過程中,得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去提供給孩子。其實英語也是一樣的過程,給予孩子足夠的語言刺激,孩子就會在某個時刻將積累的所有東西都爆發出來,就好像有的孩子兩歲前幾乎不說話,一旦開口,會說得非常多,並且詞語也運用得非常恰當,詞彙量也很豐富,語言爆發期同樣也適用於英語。
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一定要讓孩子習慣於在明顯超過自己理解能力的語言環境中去學習,這是他們提高自己語言水平的最有效的方式。也只有這樣才會有所“爆發”,否則孩子“爆發”什麼呢?
英語的學習一定不能用先簡單後複雜的方式學習。“先粗後精”是最科學的學習語言的方式(不僅僅適用於英語的學習)
引用張清一校長一段話:
如果你不懂一部電影的語言,比如說一部德語的電影,你還會繼續看下去嗎?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會放棄,因為大家已經習慣用已知的語言去理解。不過對於六七歲以前的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被大人的“字元化”思維習慣所毒害,是會認真地看下去。
孩子看不懂不重要,跟著大人看很多英語電影時肯定不能理解裡面大部分的語言,但這並不妨礙她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
說到最後:
英語思維習慣的養成在六歲前相當重要,所以在孩子六歲前用整體思維方法來學習英語特別重要,這將為孩子9歲以後真正掌握英語提供必不可少的思維習慣,為此家長必須避免一詞一句的教育孩子。
有實驗證明:讓9歲以上的孩子離開字元來理解場景比較困難,他們習慣於把學習和理解的重點關注於字元上,一時他們不能理解就會放棄探索,因此他們需要花更多時候去學習英語。
我在給孩子選擇英語學習資料上面也比較注意,除了要選擇英文原版的資料外,節奏還必須快速流暢(不要以為孩子聽不懂,他們可都是高手),資料必須具有吸引力,讓孩子感興趣。學習的資料也得有終身的生活和教育價值,在聽英語的提前下,也可以增進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擴大知識面,提升孩子的審美和思維素質等,避免不好的資料浪費孩子的智力資源。
還給家長們分享一個寶藏:
一個免費的外教課程學習領取,可以免費學習英語口語,還能接觸到更多的英語為母語的朋友或者老師,對英語口語學習更有幫助,還能跟著他們一起練習,點選“了解更多”即可領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