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二胎政策以後,父母都渴望膝下環繞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假如生的是雙胞胎那更是值得慶賀的,因為家中有兩個寶寶不但能夠讓他們互相陪伴,在學習上也可以互相激勵。但是雙胞胎在小的時候,往往會讓一些家長覺得特別頭疼。
一個同事家中就有一對雙胞胎寶寶。孩子已經三歲了,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逐漸有自己的脾氣了。同事說買東西的時候一定要買一模一樣的,顏色不一樣都會讓兩個小朋友打鬧一天。在誇獎大寶的時候,如果沒有注意小寶的表情,那麼小寶一定會大發脾氣。
他覺得養了一對兒雙胞胎雖然有的時候讓他覺得很幸福,但是孩子們在這個年紀太過在意父母的關愛,有時真的讓他們覺得身心疲憊。
雙胞胎寶寶性格不同,父母的常用教育方式也不同,省心鬧心各佔一半蘇霍姆林斯基說:“父母就像老師一樣的教育者,是擁有智慧的人類締造者。因為兒女的智慧在還未降臨到人間的時候,便是從父母的身上傳遞出來。”
雖然說雙胞胎寶寶們都是一位媽媽孕育的,但有些雙胞胎性格往往也會存在一些差異,這些詫異讓父母養育教育起來很困擾。對於不同型別性格的雙胞胎姐妹或兄弟,家長還是需要因材施教,合理的給出指導或指定不同的養育規則。
一:乖巧型雙胞胎,從不打鬧,媽媽安心
之前遇到了一對雙胞胎寶寶。每當媽媽在忙碌地收拾室內的時候,他們總能夠安安靜靜地坐在電視機前看動畫片。而在電視播放完畢之後他們也不會去吵媽媽,而是自己在一旁玩玩具。互相的陪伴往往不會讓他們覺得疲憊和無聊。而有的時候他們甚至可以一起幫助媽媽去打理房間,因為他們都想得到媽媽的鼓勵。
二:打鬧型雙胞胎,矛盾不斷,需要引導
兩個同年齡段的寶寶不打鬧是不現實的。大多數的雙胞胎寶寶在一起的時候,經常會因為同樣的物品而打鬧爭搶。其實爭搶物品是兩歲左右寶寶的正常本能。
心理學家指出在這一階段孩子的所有權概念還在初步建立的過程當中,他們認為這些自己喜歡的物品理所應當是自己的,這種行為在雙胞胎家庭當中也是如此。
雖然看著自己家的兩個小寶寶虎頭虎腦的特別可愛。但是一想到現在在床上躺著的寶寶過兩年就會變成滿地亂跑互相打鬧的孩子。有些家長就會提前覺得頭疼。但是隻要了解孩子的差異,針對不同的情況來進行處理,才能夠減少孩子之間的矛盾。
三:爭奪型雙胞胎,期待關注,拒絕偏心
之前去同事家看他們家寶寶的時候,小寶寶躺在大床上的樣子特別可愛。媽媽站在一旁和老大笑的時候,旁邊那老二就會用特別無辜的眼神盯著媽媽的眼睛。在這個時候我們發現老二的樣子像受了委屈一樣,而在這個時候媽媽轉身去和老二玩兒的時候,剛剛還眉開眼笑的老大瞬間就出現滿是疑惑的樣子,看來他們都想得到媽媽的關注呢。
合理利用依戀理論,輔助雙胞胎情感連結,共進步這裡不得不提到約翰·鮑比提出的依戀理論,這是指撫養者和被撫養者之中的特殊情感連線。當孩子處於這一階段的時候他們需要感受到母親給予他們的溫暖和親密感受。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儘可能地用公平的心態去面對兩個孩子。在與孩子對話的時候要注意他們的表情和神態,以便讓孩子能夠真正地感受到父母對於他們的愛。
一:利用模仿機制,讓娃共同進步
之前有一個農村的媽媽不辭辛苦地將家中的雙胞胎兄弟一同送入了清華大學。而兄弟兩人就是通過互相激勵和相互模仿來努力學習的。
對於小朋友來說模仿的可不僅僅是學習。有的時候一個孩子在家中亂丟東西,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制止,那麼另外一個小朋友很快就會學會這種不良的習慣。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需要及時的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比如在飯桌上大寶不小心把碗中的米糊弄到了桌子上,一瞬間他覺得很有趣,便開始不停地將米糊舀出來,在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將桌子上任意一個食物送到小寶的面前,胡蘿蔔條鮮明的顏色加上切出可愛的形狀能夠迅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這個時候家長可以一邊動身一邊對孩子講:“看這是小寶的魔法棒,可以發出聲響呢!”這時不但吸引了小寶的注意力,也將大寶的注意吸引到此處。用這種方式比強行的說教管用。
二:面對具體詫異,嘗試因材施教
有些寶寶特別活潑喜歡戶外運動。而有的寶寶比較安靜喜歡坐在一邊繪畫或是拼玩具。針對不同的寶寶,我們要儘量滿足他們的需求。在一些家庭當中,家長為了節省時間和精力,他們將兩個孩子向同一個方向培養。但是由於個體差異,使得其中的一個孩子總是因為興趣問題而逐漸變得情緒低落。
其實對於孩子的喜好來說,是沒有好與壞的區別的。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來對待兩個孩子,往往能夠讓兩個孩子學會互補。有的時候家長欣賞的眼光也能夠讓孩子懂得尊重對方的喜好,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
盧梭曾說:“教育孩子不在於教授他各種知識,關鍵在於培養他對知識的興趣,而隨著興趣增長之後,再教授他研究學問的方法。”
所以說教育孩子不是一味地去灌輸哪些知識,而是先培養他們對於知識的興趣。而對於雙胞胎的教育也是一樣,因材施教很重要。
父母取經“海豚育兒”理念,服務雙胞胎子女健康成長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希米·康提出的這一理論,建議父母採用激勵的方式來幫助兒童推動他們的發展。
1)和孩子產生聯結,認同彼此的身份
書中特別強調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的培養,是需要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與陪伴的。建議家長通過更加積極的語言和狀態來引導孩子去樂觀地與他人合作。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需要快速的去捕捉孩子傳遞出的訊號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
2)成為孩子的偶像,學會共同成長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論是他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都限定了所能學到的行為型別,因為這類人的行為會被學習者多次的觀察到。而孩子與家長的密切接觸,使得他們潛移默化地從家長的身上學習到了很多行為。再加上孩子的年齡過小,他們沒有形成健全的是非觀念,使得孩子們經常從父母那裡學到錯誤示範,最突出的表現就是闖紅燈。所以想要讓孩子避免不爭不搶的行為,家長在生活當中也需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表現。
3)給孩子足夠的自由,關鍵時刻予以正確指引
我們建議給予孩子充分的選擇權,尊重孩子們的選擇,但是在重要的事項中,家長也要保持對孩子的關注適當的引導孩子,以免孩子因為經驗不足而出現判斷失誤。而在這個時候需要家長掌握一定的技巧,不要讓孩子覺得受約束,要能夠讓孩子相信你的選擇。這便是需要平時了解孩子的喜好,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了。
某些孩子生氣的時候往往說出的話語都是較為偏激的,稍有不慎就會讓自己更加生氣。當看到孩子做出一些無理取鬧的事情讓我們發脾氣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理解孩子的現狀。而面對雙胞胎這一情況時,父母更加需要注意自己的表達,以免讓孩子覺得我們心存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