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好吃飯,一會給你買玩具”
“一科100分,獎勵100塊”
“答應好好睡覺,媽媽讓你看一集動畫片”
為了讓娃順利吃飯、完成作業,或者考個高分,你有沒有使用過“殺手鐗”——獎勵?
一集動畫片、一堆好吃的就能換來孩子開心自己省事,是不是感覺還挺划算?
確實,恰當的獎勵對孩子和家長們來說好處多多。但是不當的獎勵,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不良影響。
物質獎勵,可能降低孩子的自主性奶叔聽過一個故事:
有個獨居老人不喜歡吵鬧,但是有群小孩天天在門口玩耍,怎麼都趕不走。
後來老人想出一個辦法:獎勵每個來玩耍的孩子1元,過兩天後只獎勵每個人5毛。孩子們一看獎勵少了覺得不划算,慢慢就不去老人家門口玩了。
這個故事說明:
當孩子把“做事情”和“物質獎勵”掛鉤時,自主性會降低。
當獎勵沒了,興趣和動力也就丟了,容易形成“不給獎勵就不幹”的惡性迴圈。
另外,孩子還有可能養成和家長談條件的習慣。
比現在天去上學,但前提是媽媽給買毛絨玩具;今晚早點睡覺,但前提是媽媽給買棒棒糖等。
注重結果獎勵,效果容易適得其反很多家長的獎勵聚焦於結果,比如考試分數或者作業完成時間。
一旦搞砸事情,孩子可能會因為失去獎勵產生負面情緒。
拿考試舉例,家長說考進班級前五獎勵汽車模型。孩子聽後是會努力學習,但是考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題目難度、臨場發揮等。最後孩子可能努力了還是考砸,獎勵也跟著落空。
這樣的事情發生次數多了,孩子會越來越擔心考不好,繼而產生強烈的挫敗感。
時間長了,孩子對考試的牴觸情緒也會越來越大。
獎勵不是不能用,而是要講求方法和技巧。
用其他形式代替物質獎勵如果想獎勵孩子的表現,可以選擇其他更有意義的方式。
比如說使用活動獎勵。家長們可以告訴孩子說“做完作業的話可以看喜歡的漫畫書”、“今天你認真寫作業了,週末可以去看一場電影”,或者是帶孩子去參觀一次動物園、讓孩子去踢一場球……
或者使用特權獎勵。
當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後,他可以按著自己意願做一些決定。比如明天晚飯吃什麼,週末可以在家裡做什麼等。
還可以用口頭表揚代替物質獎勵。
過程比結果更值得獎勵很多事情上,孩子不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家長的預期,但他的努力付出一樣值得獎勵。
還是拿考試舉例,雖然孩子沒能按照期望考前五名,但他學習態度變得認真,做題不再馬馬虎虎,這樣的進步也值得表揚獎勵。
家長及時獎勵孩子一點一滴的努力,是對他的積極肯定。在這種力量的鼓舞下,孩子會逐漸變成更優秀的崽。
答應孩子的獎勵要算數很多家長獎勵時有個策略:先連哄帶騙讓孩子順利完成事情,然後絕口不提兌現承諾的事。
還是拿考試舉例,孩子終於通過努力考到班級前五,家長卻說“那都是你應該做的,獎勵就是口頭說說激勵你”。
孩子當時沒法反駁,以後可能會用不好好學習、故意考低分反抗。
所以,答應孩子的獎勵家長們一定要做到,不能當成鼓勵孩子的幌子。
說白了,獎勵只是一種鼓勵孩子的手段。
重要的是,家長們要在獎勵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注和認可,幫助他一點點努力達成目標。
這樣的話,孩子會收穫越來越多的成就感,自信心也會越來越強。
奶粉們收到過什麼印象深刻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