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變形記》中,有這樣一幕:

一對母子面對面坐著。孩子正抽著雪茄,母親看在眼裡,並且關切地詢問這是什麼。當孩子說出是雪茄時,母親命令孩子扔掉。孩子突然生起氣來,讓其母閉嘴,並宣告若母親不閉嘴,他將離家出走。母親卻不依不饒地說個不停。

孩子大發雷霆,一把抓起手邊的吉他狠狠地砸到電視上,繼而用小刀將電視戳得稀爛。孩子憤怒地說:“你再說一句話,就是逼我發火。”

原來,孩子發難的原因,是母親一直對他嘮叨不停。無論是起床晚了,晚上不睡覺等等各種細碎雜事,母親總會喋喋不休。積累已久的情緒,瞬間爆發。

為什麼我們會對嘮叨如此厭煩呢?

01 嘮叨,為什麼這麼煩人

在美國著名演說家馬克·吐溫身上,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他去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牧師終於結束演講了,但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對方心裡的不耐煩、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就像馬克·吐溫聽完牧師的演講,不僅不捐錢,反而偷走2元,就是因為牧師的演講太過長篇大論,超過了他的忍耐程度,於是他不耐煩了。

就好比,我們第一次吃烤鴨非常喜歡,可以吃下半隻。第二天,我們再去吃,仍然覺得好吃,還能吃下半隻。但如果我們連續一週去吃,就不會吃得下半隻了。因為它的味道對我們來說已經很熟悉,沒有第一次的那種強烈刺激。如果讓你吃上一個月,甚至一年,很多人肯定會拒絕。

就是我們常說的:好吃的東西不要一次吃太多!

然而,家長卻有錯誤的觀念:說得多了,孩子總會聽!

說一次,孩子可能聽得進去,長期重複,在孩子看來,我們就變成了嘮叨。於是,孩子會出於自我保護而啟動防禦機制。不但不會聽話,反而會逆反,比如,拖拉磨蹭、頂嘴反駁、沉默不語等等。

因此,父母請收起你的嘮叨吧。

02 父母閉嘴,先聽聽孩子怎麼說

父母們成天嘮叨是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那父母有坐下來聽過孩子說話嗎?

然而,很多父母都表示自己沒時間或沒有耐心傾聽孩子說話。

這就說明,在親子溝通中,我們常常犯一個錯誤:父母可以不聽孩子的,但孩子不能不聽父母的!

這在孩子看來,是不尊重,也是不平等!

“要學會說話,首先要教會他閉嘴。”因此,在親子溝通中,我們首先應該安靜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這是讓孩子聽話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心理學家認為,父母讓孩子通過語言把所有的感情都表達出來,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

只有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我們才有機會了解他們。同時,注意共情孩子的情緒,理解他們的想法。當孩子們敞開心扉,與我們交流,我們才有機會把想法傳遞給他們。

溫·卡維林在《離別情》中說:推心置腹的談話就是心靈的展示。

作為父母,先閉上嘴巴,耐心聽聽孩子怎麼說吧。

03 怎麼做親子溝通才更有效

(一)把控語言分量,孩子更能聽進去

前面我們提到過,親子溝通中,傾聽與共情孩子,體會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需要是第一步。但如果只是純粹情緒交流,孩子們不知道具體的處理辦法,就很容易迷路,甚至犯錯誤。所以在溝通中加入我們的經驗與方法引導他們,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說太多孩子會嫌我們嘮叨,不說又怕孩子犯錯誤,那我們該怎麼做呢?

在管理學中有一個很著名的二八定律,它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因此,在與孩子溝通時,我們可以把80%的內容放在共情上,剩下的20%是提供經驗、方法等,合理分配資訊,充分調動孩子傾聽的注意力。

就比如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有這樣一幕:

在指點江山圖裡,母親對哪吒說:“吒兒,其實你心裡是想被人接受的,對不對?只是因為別人的偏見讓你受了委屈!所以你才這麼恨他們吧?”這幾句話說到了哪吒心坎裡了。哪吒感受到了母親的理解與關愛。隨後其母說出哪吒改變的建議:“你天生神力,能斬妖除魔。”

在簡短的對話中,其母先是以共情哪吒為主,然後才給出建議。話語雖短,卻很有分量。

“一天中我們說的話有用的不超過三句。”——穆罕默德

掌握說話技巧,說話不需要多,但把控語言分量,孩子才會聽得進去。

(二)注意措辭技巧比嘮叨更有效

我家寶寶正3歲,很多事情都不願意配合,尤其是洗澡。我常常因為她不願意洗澡而心力交瘁。即使嘮叨上半個小時,也收效甚微。為此,我絞盡腦汁,終於找到了一個溫和又有效的辦法。

昨天,又到了洗澡時間,我先跟寶寶預告,等一下我們要洗澡了。今晚你是想要在浴缸裡玩撈魚遊戲,還是玩變身潛水艇的遊戲?

寶寶不假思索地說:變身潛水艇!於是,我馬上準備好,她就歡歡樂樂地洗澡去了。

在這裡,我運用了英國心理學家E·S·歐弗斯托提出的歐弗斯托原則:即說服一個人的時候,開頭就讓他不反對,是實在要緊不過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需要孩子配合。如果我們採用歐弗斯托原則,注意說話的方法和措辭,能減少彼此的衝突,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而願意合作。

培根說:說話周到比雄辯好,措詞適當比恭維好。

想讓孩子不反對,配合工作,和他們溝通的時,注意技巧,這遠比嘮叨來得更有效。

(三)對孩子要多鼓勵,少批評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兩組男孩,先讓他們一起長跑消耗體能。接下來,對第一組給予嚴厲的批評,對第二組給予熱烈的稱讚。最後,對他們進行體能檢測。

結果發現:被批評的男孩無精打采,體能處於崩潰狀態。而被表揚的孩子則精力旺盛,體能迅速恢復,而且充滿自信。

這個實驗充分說明,鼓勵和讚美對孩子的發展更加重要。這能讓他們在一次次的肯定中獲得信心,感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護。而批評則會不同程度地降低孩子的自我評價,損害自信心。

因此,在親子溝通中,我們應該對孩子多鼓勵和肯定,少批評。

海涅在《法國的現狀》中描述:言語之力,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變成巨無霸,把巨無霸徹底打垮。

語言的力量如此神奇,關鍵是看我們怎麼使用。在親子溝通中,我們已經發現喋喋不休,嘮叨不停,是錯誤的示範。

那麼讓我們試試,先耐心傾聽孩子怎麼說,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後,借用技巧與他們溝通吧!

——END——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出生後,先彆著急上戶口,這一步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