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平時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孩子碰到一點困難就會被嚇倒,表現為退縮、哭、發脾氣;
面對有點挑戰的事情,不敢嘗試,逃避、拖延時間、或者直接放棄;
做作業時,難題都留下來,等著家長教,從不主動思考、探索······
畏難,是人自我保護的本能,儘量待在舒適區,不做出改變,才能避免風險。不光是孩子,大人也常有這種心理。
然而在人的一生中,是絕不可能通過逃避困難,待在舒適區,就能抵禦風險,安穩一生的。
通過面對一個個困難,迎接各種挑戰,不斷解決問題,才能拓展人的能力邊界,收穫經驗和教訓,增強抵禦風險的能力,把人生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
當畏難成為一種習慣,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都會受限。
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心理脆弱、懶於思考、能力得不到鍛鍊,學習也會越來越差。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畏難呢?原因通常有三點:
1.任務太難
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太高,教育孩子比較心急,沒有考慮到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要求孩子做一些超出他們能力太多的事情。
比如幼兒園就要求孩子寫字、背很長的詩、拼很難的拼圖;孩子手腳還沒發育協調,就讓孩子學輪滑、游泳······
目標太高、任務太難,孩子能力達不到,怎麼嘗試都不行,就會產生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心理學中稱為“習得性無助”心理。
這些消極的體驗,會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對於一些任務和挑戰充滿了畏懼,覺得自己做不到,因此一遇到困難就會條件反射性地退縮。
2. 缺少成功的體驗
生活中,很多家長總是替孩子包辦一切,什麼都準備地好好的,孩子唯一需要做的只有學習;在學習方面,孩子遇到問題了,也趕緊想辦法幫孩子解決。
這樣一來,孩子缺少獨立做各種事情、嘗試和探索的機會,學習上又依賴父母,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所以他沒有或很少有靠自己的力量獨立做成某件事的成功體驗,自我效能感差,沒有建立起穩固的自信心。
於是一遇到困難和挑戰,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戰勝它們,自然而然還是習慣了退縮、逃避,依賴別人的幫助才敢往前走。
3. 總是被否定
有這樣一種家長,對孩子充滿了挑剔和否定,在孩子嘗試、探索和犯錯的時候,採取了錯誤的態度和說話方式。
孩子做家務的時候,“哎呀,你不會”“別添亂了,學習去”;
孩子犯錯的時候,“笨死了,你有什麼用?”
孩子考差了的時候,“你就不是學習的料!”
家長總是否定,貼一些負面的標籤,會打消孩子嘗試和探索的積極性,也會破壞孩子的自信心,讓他變得怯懦、自卑,缺乏面對困難和挑戰的勇氣。
4. 家長表揚太多
有一類孩子不敢面對困難和挑戰,是因為害怕失敗,怕輸。
這類孩子,通常被家長表揚得很多,“哎呀,我家寶貝真聰明”“真棒”,或者家長教育孩子時過分注重結果,忽視過程。
因此,孩子為了保持那個“聰明”“優秀”的形象,害怕自己表現不好或失敗,丟臉,自己忍不住否定自己,所以不敢嘗試有挑戰性的事情。
這是思維方式出現了偏差。
基於這些原因,家長可以從下面三點做起,培養孩子不怕困難,勤於獨立思考、勇於嘗試和挑戰的好習慣。
1
接納孩子的情緒
在孩子表現出畏難情緒時,很多家長會否定孩子的感受、甚至批評孩子:
“這有什麼難的?”
“你看我做的,不是很容易嗎?”
“你怎麼這麼膽小!”
大人眼中和孩子眼中的困難是不一樣的,作為家長,不能站在自己的視角去評判孩子,要多站在孩子的立場,體會他的感受和心情,
在孩子不敢嘗試,不願意做的時候,首先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勉強孩子一定要做。
比如,”這拼圖是有點難”、“你第一次下水,肯定有點害怕。”
先表達理解,再給孩子安全感和支援,“我們一起試試怎麼樣?”“媽媽在這裡保護你,放心,還有游泳圈呢。”
父母每一次的接納和鼓勵,會讓孩子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每當遇到困難和挑戰時,更有勇氣和信心。
2
多給孩子獨立實踐和表現的機會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少年兒童應該從生活中學習,在做事中去學習,而不是在書本里學習。
他認為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就是“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
生活中,家長不要為孩子包辦替代太多,學習之外的事情,也應讓孩子做做,他會在這些生活實踐中,學會思考更多,掌握技能;
可以給孩子佈置一些難度合適的小任務,讓孩子獨立完成,獲得大大小小的成功體驗;
偶爾示弱,讓孩子示範給自己看,帶著自己做,或者給自己講題,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孩子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堅持做成一件件事情後,會獲得一種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強,也對自己的能力有更為清晰的認知。
這樣,孩子會在遇到困難和挑戰時,覺得自己能行,於是就會勇往直前。
3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通過研究提出“成長型思維”這一概念。
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拒絕嘗試,害怕失敗;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渴望挑戰,擁抱失敗。
此外,研究還表明:關注結果,並表揚結果和成效後,孩子更傾向選擇低難度任務;關注過程,並鼓勵過程和態度後,孩子更傾向選擇高難度任務。因此,想要孩子不怕困難、勇於挑戰,家長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讓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通過努力變得越來越好的。
首先,表揚孩子時避免誇“聰明”等無法改變的天賦,而是誇孩子的努力、堅持等可以變化的品質;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多關注孩子做事的過程、個人的成長和進步,不要只關注結果好不好;
在幫助孩子面對挫折和失敗時,對於失敗的解釋應該是努力還不夠、練習不夠、方法不得當等可以再進步的原因上,而不是“笨”、“沒有數學頭腦”等固定的原因;
不怕孩子犯錯,多鼓勵孩子在錯誤中收穫經驗,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再試試、再努力,就會有好結果”,少批評、否定孩子。
做好這三點,相信孩子不再是遇事只會說“我做不到”、“我不行”,而是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有勇氣去嘗試和挑戰,不斷提升能力,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