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撫育孩子的時候,隨著初生嬰兒的漸漸長大,需要的東西越來越多,家長的負擔也越來越重。等孩子長大時,當家長帶著孩子一起逛街逛超市時,孩子又總是會指著這個或那個玩具,用渴求的眼光看著大人,希望他們能夠慷慨解囊。
孩子是單純的,他們還沒有形成對金錢的概念,他們想的只是:這個玩具好漂亮,我希望爸爸媽媽能為我買下它,別的小朋友一定會很羨慕。
他們並不知道十塊錢可以買什麼東西,只知道結果:爸爸媽媽買還是不買。
這往往令父母頭大,因為寶爸寶媽們都知道,現在的不管是兒童用品還是零食玩具,都不便宜。然而面對孩子們好像隨時隨地都想買買買的心,家長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才讓孩子能有所剋制,減少一些日常的不必要支出呢?
這3個方法,可以幫孩子豎立正確的金錢觀:
1.向孩子委婉地解釋錢的概念,解釋它的用處和重要性很多家長由於初次為人父母,沒有和孩子溝通的經驗,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涉及到成人世界的問題時,他們往往因為不懂得如何如何和孩子溝通交流,而病急亂投醫。比如當孩子很喜愛某個玩具,賴在玩具貨架前不走時,家長常常因為耐心不足,而直接對孩子說:“媽媽沒有錢!你上次已經買過好多玩具了!”隨即就把在玩具前戀戀不捨的孩子一把拉走,孩子隨即嚎啕大哭。
當孩子下次提出同樣要求時,父母的解決辦法也還是那一套。這樣反覆下來,既讓孩子嚎哭不止,也讓做家長的精疲力盡。那麼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有沒有一種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小寶你看這輛玩具坦克車是不是很漂亮呀?那售貨員姐姐怎麼才願意把它給我們呢,我們是不是要用錢買呀,那小寶口袋裡有錢嗎?媽媽是不是有給你零錢呢,小寶想要坦克車,那去問問售貨員姐姐這些零錢夠不夠,我們再看看怎麼才能買到它好不好呀。”
用這樣與孩子對話的形式慢慢推進談話,孩子既聽得懂,家長也不會為難,如果在對話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地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會感到既迷惑又心有不甘,離開以後依然對那個小玩具念念不忘,開始醞釀哭鬧攻勢。
2.用簡單的話和孩子溝通大多數的父母在孩子提出要求時,如果不能或不願意滿足時,會告訴孩子他們不能買這個,但當孩子問為什麼時,他們卻只能說一句“我沒錢”來搪塞孩子,這樣的解釋你認為孩子會聽嗎?上面已經說過了,孩子並沒有對錢的觀念,而只知道你是否願意出錢買它。
尤其不能對孩子說的話是:
“你就知道花錢,爸爸媽媽掙錢多辛苦多不容易,你要懂事一點體諒我們呀。”
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們對什麼都好奇,什麼都想要。往往有時候得不到玩具的這個事實並不令他們十分難過,但父母迴應他們的話語卻深深地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
因為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有了自尊心,父母在類似情形下如果處理的不好,比如在大庭廣眾下就對孩子厲聲責罵,孩子不僅會覺得媽媽不會再給自己買玩具,也不喜歡自己了,從心底處還會感到被侵犯、不受尊重的失落感。大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通過嗓門上的優勢或一些習慣性的措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把這套方法用在與孩子的溝通上,你們認為這樣正確嗎?
孩子們往往聽不懂父母關於結果的闡述,但如果父母耐心地解釋,用最簡單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同時運用上一些與孩子溝通的技巧,懂事的孩子是會聽從大人的說法的,即便他會感到小失落,但在家長的解釋下也會放棄堅持。孩子的想法很簡單:媽媽說今天不能買這個玩具,我要好好表現,讓媽媽高興,這樣媽媽就會給我買玩具了。
3.有方法地讓孩子知道錢不能隨便花溝通的效果再好,但次數多了,孩子未必肯買單。家長應該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幫助孩子形成對金錢的認識,從而有自己的判斷,在小的時候就知道小程度上的自我管制。
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小寶你是不是想要買紅色的小汽車呀,可是我們沒有錢對不對,沒有錢就買不到小汽車呀,那小寶可不可以給媽媽幫忙,媽媽多給你一些零花錢,攢夠錢了小寶就可以買自己喜歡的玩具啦。”
這樣溝通下來,不僅家長與孩子關係拉的更近了,孩子也會更加容易接受。在向孩子解釋金錢的概念時,家長也可以趁機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尤其是學齡前的兒童,上幼兒園是孩子第一次需要離開父母而在陌生的環境中生活,並且需要面對許多的小朋友。有的孩子去幼兒園時大哭大鬧,不肯離開父母,這樣的孩子往往在小的時候被家長過於嬌寵,缺少與外界的接觸,因而對外界感到害怕。
家長就可以趁這個機會,通過給孩子佈置一些小任務作為交換來滿足孩子的需求,比如讓他把餅乾送給鄰居家的小妹妹,幫媽媽做家務等,而只有累積完成了一定數量的任務,孩子才被允許提出要求。這樣既讓孩子知道不是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同時也鍛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動手能力,使他更容易在初次進入外界環境時,比其他孩子表現的更成熟勇敢,從而更好地適應,家長們也可以少操點心。
在向孩子講述金錢的概念時,家長應該記住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該是個長時間的過程。這也許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經歷,但最終效果顯著,家長不用再擔心孩子會到處亂花錢。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等孩子長大時,也會更加懂得對私人財產的使用與管理,形成一個健全的品格。
你們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