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幫助孩子從小養成收納整理的好習慣│《日本媽媽的超級收納課》

大家早上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書是《日本媽媽的超級收納課》。

本書作者小松易是日本第一位專業“整理師”,是“小松式整理法”的創立者。讀大學期間,在愛爾蘭做交換留學生的小松易受到“一個行李箱,就可以生活”理念的影響,開始思考並致力於“不受於物的自在生活”。

作者希望通過本書為苦於孩子不愛收拾房間的父母,提供一點解決“整理問題”的思路。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書中的三個方面,分別是成長價值、榜樣力量和寓教於樂。

『成長價值』

孩子放學回到家,將換下來的髒衣服隨手扔在沙發上。寫作業的時候,將書包裡的東西一股腦地都倒出來,擺得到處都是。讓孩子把玩過的玩具收拾起來,結果是隻把東西換了一個地方,而沒有收拾好。

我們平時總是和孩子說:“這件事不需要你做,你只要把學習學好就行了。”可是現實生活中,看到孩子的房間總是亂七八糟,物品總是丟三落四,條理總是不夠清晰,你是否對曾經說過的話有所懷疑呢?

其實,培養孩子收納整理的習慣,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還會通過接觸更多的事務,增加孩子對未來的選擇機會和豐富孩子的人生。

01.培養孩子關心周圍事務的能力。如果孩子養成了收拾東西的習慣,在放東西的時候就能想到下一步:放在這裡會不會被踩到。由此,孩子可以養成替人著想的習慣。

02.良好的收納習慣會影響將來的工作習慣。很多人應該都有過找不到東西著急,翻遍了整個屋子,累得筋疲力盡的經歷。如果小時候就能養成收拾東西的習慣,長大以後就不會因為找不到東西而煩惱了。

03.收拾東西是一種練習,能夠提高判斷能力,預防拖延症和鍛鍊堅持不懈地能力。比如,在每次作業後,認真整理書包,清理書桌。收拾好東西,生活也會變得有規律。

『榜樣力量』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在父母不愛收拾東西的家庭長大的孩子也不會收拾東西,那是因為沒有榜樣。如果家裡總是亂七八糟的,孩子也會把這種狀態當成是常態。

而相對於家長整理習慣很好的家庭,孩子也會將整理當成一種常態。

親戚家剛滿三歲的孩子,在每次吃過晚飯的時候,會主動幫助收拾碗筷;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的時候,她會拿出拖布,像模像樣地學著大人的樣子擦地。

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首先讓孩子看到自己收拾東西的行動,這一點非常重要!

另外,在教孩子收拾東西的時候,有必要告訴他們為什麼收拾東西,這個理由必須是孩子能接受的。比如,讓孩子將玩過的玩具收拾起來,放在固定位置,就要告訴他,現在收拾是為了避免下次再玩這個玩具的時候找不到。

家長要幫助孩子認識到收拾東西的意義。

你是不是經常命令孩子趕快收拾東西?只是命令,孩子是理解不了的。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收拾東西”,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你要讓孩子看到收拾的過程,告訴他是怎麼做的。這就像在學習中一道算數題,你只告訴他答案,而不告訴解題方法,那麼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他還是不會解答。

『寓教於樂』

想讓孩子養成用過之後就收拾好的習慣,需要把對孩子的要求降低。

將孩子做的事情羅列出來,這樣能夠一目了然地知道目前都有什麼散漫的毛病。例如,“不把書包拿回自己的房間”、“衣服脫了隨便扔”。

同時糾正幾個問題,肯定會失敗,先選出一個最有可能實施的事項,堅持21天,讓孩子養成習慣。

另外,家庭成員要共同參與整理訓練。孩子一個人收拾東西,中途就會覺得很寂寞,堅持不下去。

寓教於樂是能夠快速培養好習慣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孩子整理物品的過程中,家長不要在一旁指點和監督,那樣會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用參與比賽的方式共同進行收納整理活動,會增加樂趣,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內快速完成目標,並獲得獎勵。

比如,媽媽疊衣服,並將整理好的衣服放在櫃子裡;孩子收拾玩具,並將玩具分門別類的放在指定的玩具箱裡;爸爸作為裁判,誰先做完就獎勵一面小紅旗。媽媽在剛開始做的過程中,儘量放慢速度,爸爸在旁邊指導孩子快速完成,並給予獎勵。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熟練程度的提高,媽媽逐漸加快速度。

孩子會非常願意參加這樣全家共同參與的遊戲,並在這個過程中養成了收納整理的好習慣。

總結一下,學會整理和收納,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收拾東西不厭煩並且能馬上做好的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也能按照自己的步調安排好一切。只要一點一點地堅持肯定會有成果。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你能喜歡!

參考書目:《日本媽媽的超級收納課》

作 者:小松易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美國懲罰孩子:不打也見效,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