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被父母帶來做網路成癮諮詢的孩子,年齡呈越來越小的趨勢。
5年前,14-16歲男孩為主,現在則是12-16歲男孩為主,甚至有些來諮詢的孩子,只有10歲左右。
雖然這不是官方統計資料,是我從事心理諮詢10多年間的個人統計,但以小見大,沉迷遊戲的低齡化,確實是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狀況,當然有接觸電子產品的便利、同學間的相互影響等原因。
但最主要的原因,我認為是:孩子的壓力和疏洩渠道不匹配。
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老師的孩子,曾和他媽媽說:“我們現在過的是: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上學,上到下午5點放學,回家做作業到晚上11點,雙休日也全給安排了。媽媽,這樣的日子不是1天,而是12年,我們太苦了。”
在這樣的壓力下,孩子的生活中如果沒有合適的疏洩渠道,那麼,他就很容易依賴上游戲。
在這裡要說明一下,平時喜歡打遊戲的孩子並不全是網癮少年,只有持續出現以下這些表現,才能稱之為“上癮”:
每天打遊戲超過3小時;不給打遊戲就各種暴躁發脾氣,性格變得歇斯底里,暴力傾向;超級宅,拒絕社交,拒絕參與除遊戲以外的其他任何事;經常熬夜,不好好吃飯傷身體;成績變差……上癮行為,簡單說,就是這件事影響孩子的社會功能了,比如:社交退化,傷害身體,對生活沒有好奇等。
一旦成癮,要戒掉,就得“扒層皮”,父母孩子都會很辛苦。
所以,預防強於糾正,家長在12歲前,或者,當孩子初步顯露熱衷遊戲時,就要開始做些事情,來防止孩子對遊戲的徹底依賴,具體如下:
一,幫孩子找到興趣所在真人秀《一路成年》第七期中,蘇見信嚴肅地問6個孩子:“你以後想做什麼?”在他看來:“情啊愛啊,都是小插曲,人生真正重要的,是有夢想,知道自己真正喜歡做什麼?”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了解自己,並確定目標,就成為他們最重要的任務。
有目標的孩子,更堅定,不容易受誘惑。
缺乏目標的孩子,則容易懶散、跟風、缺乏行動力。
而目標是什麼?其實就是信所說的“真正喜歡的東西”。
12歲前的孩子,是很少很少能自己找到目標的,他們需要父母的協助。
父母在12歲前,要做好兩件事:
儘可能多的帶孩子多看、多聽、多體驗不同的事物;日常多觀察孩子,發掘孩子的特長,開發孩子的潛力。如果父母能在孩子12歲前,找到,並培養孩子的一個興趣愛好,那麼這個孩子內心的成就感不會缺乏,他也就不會向外索求。
而遊戲之所以能俘獲孩子的心,其實也就是在虛擬世界裡,賦予孩子一定的成就感而已。
二,用規則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適度玩遊戲,非但不壞,還有益成長,很多手眼協調訓練、左右腦平衡訓練都是通過遊戲完成的。
所以,我們的目標不是讓孩子不玩遊戲,而是讓孩子適度的玩。
如何才能做到適度呢?答案是:提升孩子自控力。
12歲前,是建立自控力的最佳時間,錯過,再想建立,就難上加難了。
如何培養自控力?從遵守規則開始。
6歲前,規則主要由父母引導下制定;6歲後,規則由親子雙方協商確定。
一旦建立規則,就必須要遵守,如果孩子不遵守,父母可以使用一些懲罰手段。
懲罰最好不要用打或罵的方式,當然極端情況下,大聲斥責也是可以的。
12歲以後,如果孩子仍自控力很差,那麼即使大聲斥責,也收效甚微,所以自控力培養要趁早,越早越好。
合理的懲罰手段,可以有以下這些:
家務型(完成一次非常規家務,比如:為全家燒頓早飯);運動型(比如:做10個俯臥撐,晨跑1500米等);思維型(比如:要求孩子寫出20個不遵守的理由,不能重複);技術型(比如:將不遵守規則時做的事情畫出來)而當孩子遵守了規則,也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
所有這些方法,都是為了幫助孩子建立自控體系,以應對隨著年齡增長,孩子們將面對的越來越多的誘惑。
三,建立父母的威嚴現在有種很流行的育兒觀,認為父母就該和孩子打成一片,成為孩子的朋友。
但很多家長照此實踐後發現,根本做不了孩子的朋友。
因為父母和孩子年齡相差2、30歲,有代溝;再者,“父母”和“朋友”這兩個角色,在與孩子相處時的責任也是不同的;很多家長和孩子做朋友做到最後,變成“偽朋友”,一旦被識破,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家長正確的定位,應該是:
12歲前成為權威型家長;12歲後成為顧問型家長。
所謂權威型家長,就是既為孩子設立邊界,又積極關注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及時調整。
在邊界裡,孩子會感到安全,同時也從中受益,習得進退有度的分寸感。
但很多家長反應:不知道怎麼建立威嚴,經常搞成凶巴巴的樣子。
其實建立威嚴有個很簡單的辦法,但卻非常有效,每個家長都能做到。
那就是:少說話。
當要求說明白後,父母就該少重複,少囉嗦,少提醒。
如果實在不放心孩子是否聽懂,那麼說清要求後,請孩子再重複一遍即可。
只要要求合理,且孩子的聽力、理解力沒問題,那麼父母就應該信任孩子,相信他們會去做好。
一味的囉嗦、催促,只會傳遞出父母對自己管教孩子能力的不自信,當然也就無法建立權威感了。
一個擁有自己真正愛做的事的孩子,他的內心是有力量的。
一個內心有力量的孩子,面對誘惑也會更理智,不沉迷。
而所有這些品質,在12歲前,經過權威型家長的科學引導,便能實現,越早培養越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