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朋友是名幼兒園老師,一天和朋友聊天,她告訴我說,她的班裡有好幾個小朋友不知道香蕉需要扒皮,都是直接帶皮吃的,我當時聽起來覺得有些可笑,怎麼會有孩子連皮一起吃香蕉呢?但是,這樣的事確實真實存在。

我還發現,一些孩子特別喜歡跟成年人或者老人一起玩,而且玩的不亦樂乎。但是,這些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無論是同齡的孩子或者有年齡差距的孩子,他們都很難互動和融入,或者經常發生一些肢體上的衝撞,又或者有哭著不歡而散的情況,這樣的孩子,有共同的相似點,就是他們在嬰幼兒時期很少和同齡的玩伴玩耍,或者每當他們和其他玩伴發生不愉快的時候,父母或家人,首當其衝的領著孩子就脫離小夥伴們共同玩耍的環境。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有時候給予孩子過度的保護,反而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優質的陪伴是能夠抓住生活中給予孩子各種各樣的成長機會。

給孩子開闊眼界及探索的機會

孩子在0~6歲的時候,大腦的發育特別的快,6歲的時候,大腦已經能夠完成這一生80%的發育,所以,0~6歲這個階段特別的重要。

0~6歲需要做什麼

就是儘可能的多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讓孩子多看、多聽、多體驗,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身邊可以給孩子看的東西其實非常多,比如,日常中可以帶孩子去菜市場、超市,看起開都是一些無意識的行為,對於孩子的認知是非常有幫助的。

嬰兒時期的孩子,會被各種五顏六色的蔬菜或包裝所吸引;大一點的孩子,我們不斷重複告訴孩子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孩子都會記得住;再大一些的孩子,已經開始會聯想,比如,孩子去超市看到零食包裝袋的顏色,孩子看到粉色會聯想到時草莓口味,棕色會聯想到是巧克力口味。

家長帶著孩子走在馬路上,能看到紅綠燈及各式各樣的車,孩子認識顏色的啟蒙,就是在這些交替閃爍的紅綠燈上;對於數字的認知,是我們經常給孩子叨唸的公車的數字牌;對於形狀的認知,源於馬路上的各式各樣的指示牌。

在0~6歲的時候,我們不停的給孩子輸入各種各樣的資訊,孩子的大腦會被更多的刺激,刺激的越充分,孩子必然越聰明,反應速度也會更快,眼界也會更廣。

我也聽過很多家裡的老人或孩子的爸爸媽媽說,菜市場多髒啊,味道也不好啊,馬路上人多車多很危險,其實這種也算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我們正在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了孩子,我們把自己的主觀判斷也強加給了孩子。

嬰幼兒時期,要有意識地帶著孩子更多的看、聽、觸,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謹記,不能因為我們的主觀判斷阻礙孩子通過更多社會場景,對大腦的刺激機會,因為孩子在6歲的時候,大腦完成這一生80%的發育。當孩子見的多了、體驗的多了,我們就會發現孩子更加的自信、更愛表達,也會更有成就感。

所以,我們要儘可能多的帶孩子去不同的場景開闊眼界,多去體驗。

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一個朋友給孩子讀《大衛不可以》的繪本後,告訴我說,這本書典型的就是反面教材,本來孩子沒這麼淘氣,看完這本書後,他就會模仿書中大衛的樣子做出很多淘氣的事。書中的大衛是個非常淘氣的孩子,每天他的媽媽不斷的說:不可以。

世界上沒有沒犯過錯的孩子,孩子為什麼犯錯?其實,孩子犯錯是在完成一個非常非常厲害的成長,就是認知和自我認知的成長。

孩子在用自己的體驗、嘗試自己能力可以的,嘗試自己能力不可以的,同時,在認知自己的能力和了解自己的能力。

我們經常聽到,孩子淘氣會更聰明,當然也會更讓爸爸媽媽抓狂。如果有個淘氣的孩子,就會發現孩子的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敢於嘗試的能力、接納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強。反而,如果有個乖巧的孩子,那我們就得格外注意,孩子的乖巧是否是因為我們事無鉅細的照顧,或者有個很強勢的爸爸媽媽,經常用自己的認知和判斷來告訴孩子,你應該或者你要這樣做,讓孩子沒有機會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

如何把孩子的犯錯變為孩子的成長機會

首先,我們必須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不可以,但是需要和孩子解釋為什麼不可以。

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可以帶孩子嘗試,讓孩子知道如果我們這麼做會發生什麼,這就是實踐。實踐的時候,我們需要把握好度,比如,我們經常會告訴孩子開水很燙、炒菜鍋很燙、電熨斗很燙、水很燙、火很燙等,不要去摸,孩子不能理解“燙”這麼抽象的形容詞。

我們可以將抽象變為具體形象來讓孩子理解,比如,煮熟一個雞蛋,在剛出鍋的時候,不要讓孩子摸,稍微涼些,但是還是很熱,不會燙傷孩子溫度的時候,讓孩子摸一摸。孩子能夠感受到“燙”帶來的不適感,撥開雞蛋皮掰開蛋黃的位置,蛋黃還在冒著氣,讓孩子輕輕摸一下,會感覺到比剛才摸雞蛋皮的時候更熱一些。

我們需要用簡單易懂的話告訴孩子,高溫的東西很危險,及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用認知和感知 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當孩子對於危險物品有了具體認知後,孩子便不會再去碰自己能力駕馭不了的危險了。

其次,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需要學會傾聽,才能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內心,幫助孩子成長。

我們要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有時候我們看到的和我們理解的並非是孩子真實所想,我們只看到了結果,忽略了原因,有時候往往會對孩子產生曲解,甚至是錯誤的判斷,會影響親子關係及孩子對爸爸媽媽的信任。同時,也不利於我們有效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改掉一些毛病或錯誤的行為。

嬰幼兒犯錯會成為我們重新了解孩子的一個契機,同時,也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成長機會,讓孩子能更了解自己,更了解自己的能力,也能夠提升孩子安全意識以及規則意識。

寶寶從3~4個月的時候,就會對我們有意識的微笑,會被我們逗笑,還會對我們咿咿呀呀的發出各種聲音。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有了社交意識,但並不具備社交能力。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意識和能力都同時增加,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給予孩子社交的機會。

如何給予孩子社交機會

首先,我們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比如,膽小、怕生、反應慢、比較獨等等這樣的標籤。無論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一旦給孩子貼了標籤,孩子一定會變成你所貼標籤的那個樣子。其次,我們要給孩子創造以及維繫相對固定的朋友圈,同時,要給孩子創造更多認識其他小朋友的機會,因為兩歲以後的孩子需要社交。

我們經常會發現,兩三歲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經常會各玩各的,互動交流不多,隨著年齡的增長,互動開始逐漸增多,社交能力也會逐漸在摸索學習中提升。

學習與他人相處的最好方式就是獲得大量的學習機會。

通過一起玩耍、互動,從建立社交意識到逐漸學習掌握社交能力,需要爸爸媽媽給孩子創造更多的與其他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機會。孩子在摸索、模仿、實踐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這些都是家長教不會的。

給孩子獨立解決矛盾及衝突的機會。孩子在社交需要有獨立解決矛盾以及衝突的能力。

當孩子遇到矛盾和衝突的時候,爸爸媽媽記得要在確保孩子安全可控的範圍內,儘量放手讓孩子獨立處理與解決。事後,我們需要找一個恰當的時機,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矛盾衝突的辦法。比如,事件結束後,當孩子冷靜以後,或晚上臨睡前的親子談話時間,我們儘可能的去引導孩子,想到更多的解決辦法,恰當的給予引導。切忌:一定不要代辦代思考。

陪在孩子身邊不一定就是陪伴孩子,給孩子開闊眼界探索世界的機會,給孩子犯錯的機會,給孩子解決矛盾和衝突的機會,這樣才是真正陪伴孩子長大。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的缺陷和優勢哪個更重要?優勢提取+優勢培養=贏在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