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開學有三週的時間了,老師經常在群裡反饋孩子的學習情況,有時是單元測驗,有時是當堂檢測,有時是作業回顧。一般40幾個孩子,自己孩子在什麼水平,一目了然。看到孩子成績好了,自然是喜滋滋的。看到孩子成績不好,尤其是處於班級末位水平的時候,可想而知,心情將會跌入谷底。

兒子出錯過多,媽媽“火山爆發”

兒子前3周的表現很一般,有一次地理直接錯了10個,全班只有三四個同學錯誤率超級高,他就是其中一個。媽媽想這孩子咋回事,是不理解?記不住?沒用心?腦子不會有問題吧?明年就要中考了,這可怎麼辦?還能跟上進度嗎?

各種情緒夾雜而來,雖然努力去調整情緒,也不能百分百的控制。

等兒子回家,兒子很高興地找媽媽抱抱,但是媽媽推開了他,沒有發火,卻很嚴肅。

“你今天的地理怎麼錯了10個?”

兒子說“沒背過!”

“為什麼40多個人,大部分人都背過了”

“他們背得快,我背得慢!”

“你知道背得慢,為什麼不提前背?”

兒子無言以對。

本來只是想針對這一問題,讓他好好背一背,結果越說越氣,又巴拉巴拉地數落了很多,從學習還說到了他的房間整理問題。

第二天見到了兒子的數學試卷,媽媽問“錯題呢?”此時,腦海中想的是他把錯題整理到錯題本上,而兒子的理解是一起看試卷,分析錯題。因為理解不同,為此又發生了一些不愉快。

開始分析錯題,他在紙上畫圖,媽媽會嫌棄他畫得有些歪,字寫得不端正,這也引起兒子的不滿。

後來,決定就事論事,我們平心靜氣解決了所有的問題,緊張的氣氛才變得緩和起來。再次檢查錯了10個的地理問題,他已經全部掌握了。

看到孩子的問題,家長一般會犯這些錯誤

看到孩子出問題,首先是火冒三丈,想著如何讓孩子改變現有的狀態,就會在心裡盤算如何數落他。這時會聯想到孩子很多不好的問題,認為這些問題是引起孩子出問題的原因。比如媽媽認為孩子的房間收拾不好,影響了學習狀態。因為聯想太多,情緒往往會失控。

看到孩子,忍不住第一時間展開批評。此時孩子希望媽媽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而媽媽卻劈頭蓋臉的一頓說,可想而知,孩子是什麼心情,強烈的反差,希望的落空,無異於給孩子頭上澆了一盆冷水,讓孩子內心掙扎。

批評孩子時,本來只是就事論事,但因為聯想太多,不小心又會牽涉到孩子的人格問題,這讓孩子感到自卑,認為“我就是不行,我沒有希望!”還喜歡翻舊帳,重複揭孩子的傷疤,嘮叨個沒完,讓孩子憤怒、反感。

開始可能會心平氣和,以為這樣做可以換來孩子的屈服,但是孩子沒有我們想象得那樣好制服,他會反抗、會為自己辯解。當看到孩子不配合自己,沒有順著自己的思路往下走時,忍不住聲高八度、發脾氣,從一場和談演變為一場訓斥。

因為家長犯了這些錯誤,孩子不能心服口服,家長的如意算盤極可能會落空。孩子會因為家長的訓斥耿耿於懷,認為家長只是把自己當做出氣筒,而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家長生了氣,孩子受了氣,兩敗俱傷。

孩子出錯太多,媽媽火山爆發,或許你沒找到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心理學家認為,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應該溫和而堅定,那具體該怎樣做呢?

當你情緒失控的時候,不妨想一想負面新聞

控制情緒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當情緒腦佔據上風的時候,就想大發雷霆。控制情緒常用的方法是認知重評、深呼吸、找一個地方靜一靜,但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場合。

有時候從另一個極端角度考慮問題,會把自己打醒,把你從壞情緒中拉回來。

不妨想一想負面新聞,都是因為情緒失控導致的悲劇。看過太多負面新聞,數不清有多少孩子離家出走、跳樓自殺、跳河溺亡,這一樁樁血淋淋的現實,總會把我們敲醒。

《小歡喜》中,英子因為父母控制自己過於嚴格,想不開去跳河。“我就是想逃離你”,那種聲嘶力竭的控訴,彷彿就是在控訴所有的父母。

這時,內心會突然生出一種恐懼。“我不想讓我的孩子變成這樣子,我只想要一個健康長大的孩子!能夠快樂成長的孩子,而不是事事聽命於我的孩子。”然後,情緒就會緩和很多。

每次看到自己的孩子怎麼那麼不爭氣,也不要生氣,應該感到幸運,至少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

有一次去超市,看到一個和兒子差不多大的男孩子,個子很高、面相也很好,但是他走路一瘸一拐、多數依靠輪椅,說話不流暢,總是嗷嗷叫,可是能看到媽媽對他滿滿的愛和耐心。

看到他的樣子,再對比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嫌棄孩子。

當你特別煩惱的時候,不妨外出走一走

《零壓人生》中介紹說:輕度運動是我們從壓力狀態恢復到正常狀態的一個方法。研究表明,輕微運動可以降低我們的皮質醇水平。運動可以改善前額皮質對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軸反應的控制,有助於減少糾結帶給我們的影響。

研究人員對一組久坐的婦女和一直在活動的婦女進行研究,發現久坐的婦女沉思的概率更高,從壓力中恢復過來的速度更慢,而一直活動的婦女恢復能力更快。

那一天,爸爸、媽媽和兒子一起運動一個小時,感覺情緒得到了很好的調節。在家裡那種劍撥弩張的氣氛消失殆盡,一家三口可以很輕鬆地談未來的打算。

兒子說自己很喜歡物理,還同物理老師交流,把家裡的實驗器材拿去和老師共享,讓同學們也能更直觀地學習理論知識。

兒子說的很多話,都是平時鬱結在心裡的話,在一起運動的時候,氣氛輕鬆,消除戒備之心,就能夠敞開心扉。

平時家長工作忙,孩子作業忙,如果沒有時間一起運動,千萬不要放過週末兩天的時間,這是良好親子溝通最簡便的方式。

當情緒穩定的時候,不妨和孩子做個約定

情緒總會有平定下來的時候,這時,別忘了恰如其分地和孩子做個約定,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中,約定也極具效力。這時大家的頭腦都是清醒的,約定也是深思熟慮的,不是頭腦一熱,隨便拍腦袋決定,約定更容易執行。

我們可以針對孩子做不到的事情進行強調,比如晚上10點前睡覺,書寫再認真規範一點,哪怕是打草稿也要養成習慣。不能做過多的約定,控制在3個以內,過多的約定會讓人喘不動氣,也會出現論堆的情況,相當於沒有約定。當約定一個個成為現實的時候,再做新的約定,不要企圖一口氣吃個大胖子。

孩子也會和你做一個約定,就是不要過多控制他的自由,不要總是嘮叨個沒完。控制和嘮叨是很多家長的通病,既然孩子這樣提出,就遵守這樣的約定。

其實孩子的要求一點也不過分。學校曾經對學生做過調查,孩子最不喜歡父母做的事是什麼,10大不喜歡的事情中就有“嘮叨”這件事。

《大話西遊》裡的唐僧,喋喋不休,教誨不停,雞毛蒜皮的小事都會被他掰開、揉碎,上下五千年地說上一遍。

愛嘮叨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是唐僧這樣子。殊不知,說得越多,孩子聽話的機會就越小。 每件事只說一遍,不要重複,說話之前想想是不是已經說過了,少一些嘮叨。

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別忘了多鼓勵

一個週末,將前一階段的出現的問題進行彙總,和孩子一起做錯題,幫助他找到更好的解題思路,並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孩子解決困惑之後,放下包袱,輕鬆面對新的學習。經過愉快的親子溝通,和相互的約定,孩子制定了下一步的學習目標,並端正了學習態度。

做過這一些之後,發現孩子在接下來的一週發生了很大變化。新的一週,兒子的表現可圈可點,幾次的地理測驗全部是滿分,其他科目錯誤率也很少,都在優秀之列,對這個結果還是很欣慰的。

每一天從群裡看到孩子的好訊息,一定別忘了及時鼓勵孩子,鞏固勞動成果。將老師的話轉化成表揚的語言,表揚孩子的努力,讓孩子看到父母對他的讚賞和關注。

《孩子:挑戰》中說: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不能得到歸屬感。當孩子拿到好成績的時候,鼓勵他對學習有了興趣,而不是表揚他的成績。當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看到他的進步或者相對比較好的一方面,鼓勵他帶著興趣去學習。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認為:孩子得到鼓勵,大腦會分泌大量多巴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當孩子的大腦迷上分泌多巴胺的時候,學習就不再是勞神費力的事情了。

二胎寶媽,高階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日本的兒童教育,能培養出來怎樣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