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幼小心靈傷害最大的是來自父母的“語言傷害”。這種情況在中國也較為普遍。
鏡頭一:5歲的茗茗不小心把杯子碰倒在地,媽媽氣急敗壞地說:“你怎麼這麼蠢,真是個笨蛋、傻瓜,一點用都沒有……”
危害:家長的這種對人不對事、直接進行人身攻擊的“破壞性批評”會導致孩子不正確的自我評價,使之喪失自信,變得自卑。
鏡頭二:6歲的小靜貪玩,不好好練琴,氣得媽媽經常說:“孩子,爸爸媽媽多不容易,掙錢給你買鋼琴,還付學費,你一點不爭氣,一點都不像其他小孩那麼乖、那麼聰明。你不好好練琴怎麼對得起我們?”
危害:這樣教育的結果,要麼增加孩子的內疚感,產生自責心理;要麼讓孩子看不起父母,對父母的這份苦心和付出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導致孩子產生人格障礙。
鏡頭三:洋洋不願學畫,爸爸哄他說:“洋洋乖,你好好學畫,爸爸給你買玩具,否則什麼也別想得到。”
危害:從此孩子知道了,愛不是無私的,愛是有條件的,甚至是虛偽的。於是孩子對愛的認識產生了偏差,孩子的愛心被功利扭曲了。
鏡頭四:明明數學考試得了73分,比鄰居家的東東少了25分,氣得明明媽媽一直嘮叨:“你看人家東東考了98分,你怎麼就不如東東,也考個98分讓媽媽高興高興?父母辛苦掙錢就換來你考這點分?怎麼生了你這麼一個笨兒子?瞧你這沒出息的樣兒。”
危害:如此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進行橫向比較,不全面分析孩子的具體情況和個性特點,一味爭強好勝、要自己的面子,會導致孩子在同伴面前沒有面子,失去自信,甚至使得孩子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和他人,或自怨自艾或怨恨同伴。
鏡頭五:一個學習不太好的女孩跟爸爸說:“我今天考了100分。”爸爸問:“哪門課考了100分?”女兒高興地回答:“自然課。”爸爸的表情一下子就變了:“走開,走開,我看見你就煩,自然算什麼玩意兒,你有什麼好得意的,真是沒有出息。”
危害:這位急功近利的父親,沒有抓住這個機會讓女兒揚起自信的風帆、把其他功課帶上去,而是無情地破壞了孩子那一點良好的自我感覺,摧毀了孩子的自信。
經常遭受“語言傷害”,孩子的心靈就會扭曲,即使成年之後也會出現較多的行為障礙和個性弱點,難以適應社會。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家長們要對不良語言的嚴重後果予以高度關注,不要以為區區幾句過頭話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危害,氣急之下就口不擇言地說許多刺激孩子的話,對孩子造成了心理傷害卻渾然不知。要知道這種心靈的傷害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嚴重。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最親近的朋友”,切不可成為這樣的傷害者,讓孩子感覺“最親近我的人傷我最深”,因而疏遠、躲避家長。
擁抱孩子、理解孩子、包容孩子、肯定孩子,這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所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和孩子成為朋友,也是送給孩子的一種最為輕鬆的愛。有了這種愛,他們才會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與氛圍,他們的潛能才會得到良好的挖掘與培養,心靈之花才會越開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