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3歲前是大腦發育的一個黃金時期。在這個期間,家長的引導對孩子的發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給孩子買的任何玩具、上的任何課外班、穿的任何漂亮衣服、選的任何精緻的餐具,對他們的意義,都大不過每天陪他玩兒遊戲。
心理學家說過:如何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就是玩兒,很多的玩兒!很多正確的玩兒!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工具,是培養孩子道德品質、智力智商的最佳手段。
既然陪孩子玩兒這麼有用,今天小恩就從針對寶寶不同能力的發展出發,分享一些適合親子互動的遊戲。
身體接觸類遊戲
孩子在一歲之前大都是在床上度過的,因為他的身體發育還處於開始階段,所以沒辦法進行一些“大動作”,但是孩子在這期間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家長可以和他玩一些身體接觸類的遊戲,或者是感官類的遊戲。
比如:玩紗巾躲貓貓的遊戲,用紗巾擋住臉,然後突然露出來,併發出一些逗他笑的聲音,這樣不僅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而且還能建立他的安全感,讓他知道看不見不代表消失。
等到孩子在一歲的時候,已經會爬行和站立了,家長可以和他玩找玩具的遊戲,這樣就能進一步練習手部、眼部、腳部的協調性了。
但是家長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給他準備一雙鞋底柔軟且防滑的學步鞋,這樣在玩遊戲的時候,也能保護他的腳部。
套套娃
可以給寶寶買一套套娃,或套杯,媽媽可以先示範一個套住一個,讓寶寶看到物品消失的過程,問寶寶:杯子去哪裡了?我們找一找好嗎?
然後再一個一個的取出來,讓寶寶看到物體重現,獲得快樂。然後鼓勵寶寶自己玩,也可以練習數數。
這樣可以訓練寶寶的抓握能力,手眼協調,激發好奇心和探索的精神。
塗鴉遊戲
2歲之前的寶寶只能畫出一些沒有形狀和次序的塗鴉,僅僅只是享受肌肉運動的滿足感和筆塗在紙上的快感,沒有實際繪畫意圖。
但經過塗鴉階段後,寶寶注意力持續時間越來越長,且肌肉控制力在發展,塗鴉慢慢有了形狀,就變成了繪畫。
而繪畫對於寶寶成長的好處多得說不完!
繪畫是一項需要技巧和專注力的藝術,寶爸寶媽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正在畫畫的寶寶,神情都是嚴肅又認真,全神貫注的。
繪畫還可以促進寶寶運動技能、認知能力、創造力、自信心等多種能力的發展。
數字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的兒歌拍手遊戲伴隨我們一代代長大,現在拍手遊戲依舊在繼續,只是拍手時所唱兒歌的內容卻出現了很多個版本。
有關於安全教育的、有關於習慣培養的等等,媽媽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適合的兒歌讓寶寶學唱,如果可以的話也可以和寶寶一起來創編一個,讓寶寶記憶裡有首自己專屬的兒歌。
這樣可以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兒歌創編能力,鍛鍊與他人配合進行手部運動的能力。
感統訓練
感統訓練對寶寶多重要大家都知道,尤其是三歲內的寶寶看不出來,卻影響著3歲以後的生活,學習認知等。
寶寶觸覺敏感期對什麼都想摸一摸,按一按,點一點,而觸控不同材質的物品,可以敏銳他們的觸覺。
在容器裡裝入五穀雜糧和意麵等材料,讓寶寶用手去觸控,感受不同材質的手感,顏色,形狀,大小等。
同時可以在容器裡放入一些小玩具,讓寶寶找出來。
讓寶寶玩撿玩具的遊戲,把玩具一個個撿出來放到另外一個容器裡,這非常培養寶寶的耐心和專注力。
捏橡皮泥
橡皮泥作為一款風靡世界的玩具,真的是好處多多。造型隨意,可揉可捏,色彩鮮豔。
不僅對寶寶的認知發展很有好處,同時鍛鍊手指靈活性,最重要的是玩橡皮泥可以鍛鍊寶寶專注力。
專注力對今後的學習生活都非常重要,只有注意力集中了,才能較好的學習。
(面對口欲期和不到三週歲的寶寶,這個遊戲就不是那麼的好了,畢竟橡皮泥這種東西是不可食用的。)
抓尾巴
媽媽用皺紋紙剪成長條狀當做尾巴,塞到媽媽和寶寶的褲子中。
遊戲開始,媽媽讓寶Bora追媽媽,把媽媽身後的尾巴拽下來,媽媽也作勢去搶拽寶寶的尾巴,誰先拽下對方的誰勝。
媽媽要故意讓著寶寶哦!
如果家裡沒有皺紋紙,還可用布條、絲巾、小長毛巾當尾巴。
這樣可以鍛鍊寶寶躲、閃、追、跑、抓等多方面的運動能力。
角色扮演類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玩過“過家家”,不是一把抱住照顧生病的寶寶(玩具娃娃)給它擦眼淚,誰還不是個“小戲精”呢!
其實玩角色扮演的小遊戲,正是寶寶的想象力在發展。
在扮演遊戲中,寶寶會學習控制自己,與不同的“角色”不斷用語言和動作進行溝通、協商、合作。
而當寶寶化身成“小兔子或者小老虎”時,寶爸寶媽們還可以在適合的情況下加入一些科普小教學。
比如:告訴寶寶:“你知道小兔子的家在哪裡嗎?”等等,讓寶寶通過角色扮演獲取知識。
寶寶愛玩具、玩遊戲絕不是一件壞事,在家長和寶寶的共同活動中,兩代人可以形成平等交談、相互溝通的習慣,障礙自會排除,隔膜自能打破,最容易建立友好親密的感情。
寶寶需要高互動性的遊戲,給與寶寶配合與支援,父母的陪伴是遊戲成功的關鍵。
高品質的陪伴遠勝於更多無效的陪伴時間,和孩子玩耍,最重要是全身心投入,爸爸媽媽和孩子都感覺到開心充實,孩子的能力發展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