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出現一些我們看來“不好”的行為習慣時,到底要不要強行制止?

閨蜜女兒2歲半了,軟糯糯的超可愛,最喜歡各種各樣的毛絨玩偶,經常會把玩偶們在沙發上一字擺開“排排坐”,陪著自己看動畫或讀繪本。

但讓閨蜜煩惱的是,寶寶雖然喜歡毛絨玩偶,但最離不開的卻是一張嬰兒時期用的白色碎花小被單。每次睡覺都要抱著這張小被單,用手摸摸或者聞著氣味才能安靜入睡,即使自己陪在身邊也不例外,有時候甚至吃飯、出門都要帶在身邊。

娃爸曾經抱著“狠心治一治孩子不良習慣”的心態嘗試過讓寶寶脫離小被單,強制把寶寶懷裡的被單搶走,以為會像平時一樣“哭一下就沒事了”。沒想到孩子從被單被拿走後撕心裂肺的哭鬧了1個多小時,怎麼哄都沒用,最後還是以爸爸的“投降”結束了這場“戰鬥”。

拿到心愛的小被單後,寶寶才停止了哭鬧抽抽搭搭的入睡。

並且在這件事後一段時間,寶寶對小被單的保護心更強,晚上洗澡都要把它放在自己能看到的地方才會安心。

對此,閨蜜很是擔心。害怕寶寶這樣的行為是不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害怕寶寶過於依賴小被單以後會不會變得膽小孤僻,甚至患上什麼奇怪的“戀物癖”?

看到這裡,肯定很多家長點頭如搗蒜:對對對,我家孩子也是這樣的問題balabala...

但是,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好”、“有問題”的嗎?真的需要我們去強行制止嗎?

1、依戀物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新環境

*我家孩子去哪都要抱著那個娃娃,一起睡覺,吃飯都要放在旁邊陪著,是不是安全感不足?

*孩子一定要有那張毯子才能老實睡覺,以後過度依賴怎麼辦?

*孩子總是抱著娃娃睡覺,會不會以後性格孤僻、不合群?要不要把它收起來或者扔掉?...

對於孩子的“戀物”現象,大部分家長都是比較擔心與焦慮的。害怕自己的娃與眾不同,害怕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但其實,孩子的這種表現並不特別。

早在威斯康星大學兒童心理學者Richard Passman等人的研究中就發現:孩子的“軟物依戀”是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比如美國、荷蘭、紐西蘭等國,“軟物依戀”情結孩子的比例達到了3/5,南韓孩子1/5,倫敦孩子1/6。

並且研究結果顯示,在1.5-2歲的寶寶群體中,軟物依戀的出現率最高。

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在情感發育的過渡期,自我意識在逐漸增強,也需要去面對更多新鮮事物和挑戰。比如,學習自己拿奶瓶、吃飯、爬樓梯,去感受風、認識草以及比自己大好多好多的樹木和世界,這些在我們眼中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對於小寶寶其實都是全新的挑戰。

所以,當孩子開始學習自己認識世界、“闖蕩”世界,而媽媽這個主要依戀物件卻不能時刻陪在身邊,孩子就會將逐漸豐富的情感轉移到其他物品上。

這個物品會多以軟物居多,例如奶嘴、毛絨玩具、被子、衣服等。孩子會把它當成自己的朋友,讓它陪伴左右,從它柔軟的觸感中獲得溫暖、安慰,從而讓自己獲取足夠的安全感。

這個物品,也就是孩子的「依戀物」。

所以,家長們不必擔心。

孩子的“軟物依戀”並不是什麼奇怪的行為,而是正常且普遍的成長現象哦~

依戀物,是否會影響孩子心理髮育?這也是很多家長會擔心的問題。

傅園慧,中國國家女子游泳隊運動員,以“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了”出圈的洪荒少女,同樣有屬於自己的依戀物。

在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傅園慧身上總是斜掛著一根紅繩子,在她緊張、焦慮尤其是面對新環境時都要把它帶在身邊,睡覺也要把它放在床上觸手可及的地方。這根紅繩有自己的名字,叫摸摸。

並且傅爸爸透露,傅園慧小時候就一直喜歡摸一塊小毛巾,後來長大就改成一根繩子了。

可見傅園慧的成長,一直有自己的依戀物陪伴著。

很多網友看了節目會說,依戀摸摸的傅園慧簡直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大小孩、太幼稚。但真是如此嗎?

5歲開始為了增強體質減少哮喘復發,傅園慧被爸爸送進體校學習游泳,後被選入市隊、省隊、國家,16歲在紹興全國游泳冠軍賽暨奧運選拔賽中奪得冠軍,代表國家參戰奧運,並在16年裡約奧運會奪得銅牌。這也是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奪得的第一枚仰泳獎牌。

一路走來,經歷過大大小小成百上千場比賽,有得意也有失意,有登峰也曾跌落谷底。在“喝夠了高手的“洗腳水”,也看清了自己與世界頂級選手的差距”後,仍能整理內心,重新出發。

這樣的人,內心絕不幼稚!

擁有依戀物的傅園慧沒有膽小孤僻、不善社交,相反,性格歡樂幽默又可愛的她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與隊友關心極好,堪稱中國國家游泳隊的“開心果”、“男神收割機”,更是一名內心堅韌、強大的優秀運動員。

時刻陪伴傅園慧的“摸摸”,或許就是鑄就她強大內心的安全感來源,在拼命練習,在成績不佳,在父母無法陪伴的時候給她足夠的安全感與陪伴,同時內化成為她內心繼續前進的強大勇氣。

《善解童貞》中有段話:“依戀物對於孩子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玩具、一塊毛巾,而是他們適應這個新世界、新環境的情感柺杖。當孩子對環境的適應感覺心力不濟的時候,會依靠依戀物來幫助自己適應新的環境,調整自己的情緒,穩定自己的心境。”

依戀物的陪伴對孩子,很多時候其實都是利大於弊的。

2、不必強行戒掉孩子的“依戀物

”然而,還是還有部分家長擔心孩子會過於依賴依戀物,甚至被依戀物取代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其實不必過於擔心~ 家長做好以下幾點,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給孩子足夠的陪伴與愛,孩子成長後自然會定義自己與依戀物的關係。

父母多陪伴,給孩子足夠的愛與安全感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身心發育的重要時期,更需要父母等主要依戀物件的陪伴。媽媽儘可能的多陪伴孩子,更多的跟孩子交流,經常親親、抱抱他們,通過最直接溫暖的肌膚撫觸向孩子傳達自己的愛,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閱讀繪本,培養孩子成長感

繪本是最佳的親子互動工具。

繪本共讀不僅能創造親密的親子時光,還能更好的引導孩子的成長。

我們可以選擇與孩子共讀一些描述“長大”“成長”的繪本故事,潛移默化的為孩子灌輸成長感,鼓勵孩子成長,引導他們自然的脫離依戀物。

不要強制戒掉依戀物

雖然孩子對依戀物的依戀持續時間並沒有嚴格、明確的年齡界限。但大部分都會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接觸到更多的人、事、物,比如,上了幼兒園,有了可愛活潑的玩伴,學會了更多的遊戲,以及認知與自理能力的增強,孩子的注意力與情感會逐漸轉移,就會自然的脫離依戀物。

只要不影響到孩子正常的作息或者不干擾他人,就不需要強行“斷了”孩子的情感連結,拿掉“依戀物”。

這樣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反而負面強化了孩子的行為,甚至會引起膽怯、抑鬱、孤僻等心理障礙,給孩子造成心靈的傷害。

3、“依戀物”是孩子建立關係的重要媒介

總之,孩子有依戀物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家長面對孩子依戀物時的態度。無論怎樣,強制脫離安撫物都是不可取的。

人類是感性動物,需要情感的表達與依託。當然,孩子也不例外。

即使是大人,我們也會更喜歡待在自己熟悉、喜歡的空間裡,能讓自己更放鬆,睡得更好,為什麼就不能允許孩子擁有一個這樣熟悉的“朋友”呢~

兒時的情感缺失會影響人的一生。從小情感缺失的人,會更缺乏信任感、安全感,特別容易情緒化。

依戀物並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孩子的朋友、情感依靠、心理安慰,它能夠給予孩子的安全感,是往後任何事物都無法比擬的。

正確看待,放鬆心態,尊重孩子的想法與選擇,也是家長給孩子最棒的安全感!(End)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7月齡寶寶發燒1天后去世:這樣退燒簡直是在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