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工作上面遇到了一點問題,回家之後心情狀態不太好,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的孩子竟然察覺到我心情不好因此她很自覺的把一向不喜歡的作業寫完了並且試圖哄我開心。現在想想孩子之前看到我們之前狀態不好的時候她就會變得不一樣,簡單的來說就是:孩子懂得"看臉色行事"。
很多家長可能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其實這是一件好事,是孩子"同理心"高的一種表現,孩子擁有"同理心"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有關"同理心""同理心"的定義百度百科對於"同理心"的解釋是:"同理心"也可以理解為:"設身處地去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它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以及設身處地去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也就是說"同理心"是發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理解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進而和他人的內心產生共情。但是"同理心"和"同情心"又不一樣,"同情心"是指對他人的處境的一種情感認同以及表露,對他人的不幸、苦難所產生的情感反應。"同理心"有以下幾個原則
"同理心"的幾個主要原則①想要他人理解我,我則需要先理解他人。只有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
②只能夠去修正自己,不能夠去修正別人。想要成功地與人相處以及想要讓別人尊重自己的想法,需要去先改變自己。
④只有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夠得到真情回報。
"同理心"的相關研究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 William Damon曾經對一個人從嬰兒期到青春期這個成長階段在的共情能力發展變化進行研究分析發現:
①嬰兒早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對自我的情感和需要之間的邊界已經很清楚了,但是他們還不會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以及需要。
②1-2歲: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能夠感同身受他人情緒以及能夠做出一些反應,但是孩子還不能夠將其真實化地轉變成有效的行為。
④3-9歲: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夠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此時的孩子能夠對於他人的悲傷做出恰當的反應以及行動。
⑤10-12歲: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共情能力發展的比較成熟了,也有比較深刻的理解。他們涉及的物件也比較廣泛:窮人、流浪者甚至是殘障人士。
⑥青春期:此時孩子的這種共情能力可以對他本身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帶來人道主義的色彩。
由此可以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具有"同理心的",並且"同理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慢慢的凸顯出來並且所起到的作用逐漸的變得重要。
孩子擁有"同理心"的重要性"同理心"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從"同理心"的定義我們可以得知:
"同理心"是通過站在別人的角度換位思考、解決問題;和他人產生共情進而和他人的內心建立聯結。因此,"同理心"可以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
之前有看到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位高齡的老奶奶很害怕死亡,她的子女知道以後一個個都前來來安慰她說:"媽媽,您不要想太多,您一定會長命百歲的。"但是,老人聽了這些話並不為所動,直到她一個孫子說了一句:"奶奶您要是死了,我會很傷心的。"在孩子說完的那一刻老人瞬間感動淚流,一把將孫子抱在懷裡……其實老人會有這樣的舉動就是因為孫子說出的話與老人內心感情發生了連結的話時。
擁有"同理心"的孩子在未來能夠較好的去解決在人際交往方面所遇到的問題,收穫到更多的好朋友。
在2019年7月20日的傍晚,江蘇省揚州市的一名15歲的初中女孩,在發現消防員冒著高溫滅火後,飛快的跑到超市買了10瓶礦泉水悄悄地遞給了消防員們。
這一位暖心的女孩名叫做熊嵐川,那天一個人出門散步,無意間看到消防員滅火後汗流浹背的樣子感覺特別的心疼,並沒想太多就跑去給消防員買礦泉水。
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她說:"現在的天氣特別熱,他們特別辛苦,看到他們也很渴,就買點水給他們了。"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也因為其行動點名表揚了熊嵐川,但是在熊嵐川的媽媽看來:自己的女兒會做出這樣的舉動,自己一點也沒有感到意外,因為孩子平時就是一個熱心腸的人,看到別人有困難總是會主動伸出援助之手,不過這次她也同樣被自己的女兒也溫暖到了,她為女兒的所做所為感到驕傲以及自豪。
從這個名叫做熊嵐川暖心女孩的行為可以看出:她擁有一個非常正的價值觀,做一件事情並不會抱著一種功利心。這種孩子她的未來一定會非常的美好以及明亮。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的原理事長馮曉霞教授曾經指出:
孩子如果不懂得該如何去與世界相處,和他人相處那麼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勞。"同理心"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心理社會能力,這種能力對於孩子的未來適應社會能夠起到一種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孩子的成長早期,因此家長需要重視。
培養孩子"同理心"不可不做的行為做一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的家長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對孩子的人生影響最深遠的人以及孩子的模仿能力天生很強,因此家長培養孩子的"同理心"的時候需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努力成為一名同樣擁有"同理心"的家長。
比如說:當孩子遇到挫折,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忽視甚至打擊孩子,而是要認真的去傾聽孩子想法並且去認可以及肯定孩子的感受。最後家長需要正向引導孩子尋找積極的解決辦法。
鼓勵孩子的利他行為當孩子會主動給剛剛下班你倒一杯水,表現出關心自己的行為時,家長要及時肯定孩子、鼓勵孩子的行為。並且要多鼓勵孩子去做一些有利於他人、體貼他人的行為。而不是當看到孩子表現出幫助他人的行為時,批評孩子"多管閒事"。如果這樣長其以往,孩子變得越來越"冷漠、勢利",最後慢慢的喪失"同理心"。
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不要總是簡單粗暴地指去責和懲罰孩子,而是要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承擔責任,並且指導孩子採取一定的積極的行為來彌補過錯,這樣做更有利於孩子發展"同理心"。
比如說,孩子在學校和其他的孩子發生矛盾並且誤傷了他人的時候,首先要孩子去道歉並幫忙拿藥處理傷口,激發孩子對自己行為負責。
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需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孩子自己發生搶玩具的事情並不少見,因此當孩子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的的時候,讓孩子換位思考:如果別人來搶你最喜歡的玩具你會怎麼樣?比如不願意把玩具給你玩很有可能因為那個玩具對於他來說可能有特殊的意義,怕會被你玩壞,你玩其他的玩具也是一樣的。家長要抓住孩子之間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刻,在這些時刻引導孩子進行換位思考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
一個人擁有"同理心"才能夠和這個社會更好的相處,一個有"同理心"的人才能真正的懂得尊重別人、理解別人、關愛別人。所以家長對於孩子"同理心"的培養一定不能夠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