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和表姐一起通電話,說起孩子的教育她跟我說自己頭都大了。
外甥2歲的時候,她就出去打工了,孩子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現在孩子該上小學了,她就讓孩子跟在自己身邊。
可是孩子調皮搗蛋,不寫作業,做事磨磨唧唧,一點都不好管,自己本身就是個急脾氣,孩子不聽話,她就忍不住要動手打孩子。
現在孩子已經6歲了,現在已經會犟嘴了,根本不聽她的管教,我那個忙碌的表姐夫,忙的根本就沒有時間管孩子,表姐夫現在自己傷心又焦心。
從孩子有自己獨立意識起,就是留守兒童,陪伴自己的就是爺爺和奶奶。爺爺奶奶就這一個孫子,溺愛孩子沒有下線,在孩子的世界裡以自己的意願為主,一個從小沒有被管教過的孩子,怎麼會去孩子長輩的管教呢。
現在跟著自己的媽媽,感情上還沒有形成依賴,突然被人管教,自然會產生心理上的不適繼而反抗管教。
孩子的叛逆期是家長最難管教的時刻,根據中國對青少年兒童的觀察情況來看,我們把孩子的叛逆期,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當孩子6歲迎來的是一個獨立意識飛速發展的時期,他們離開了幼兒園,開始了小學生活,在新的環境,新的學習內容,孩子慢慢覺得自己長大了。最重要的是,他的世界中心不再是爸爸媽媽,而是自己。這個階段的孩子,叛逆的源頭在於對父母設立的規則的不滿。
面對孩子的叛逆,家長一定要首先反思自己別總是說孩子違拗、對抗、“擰”“犟驢”,自己的控制慾是否太強,對孩子的佔有慾過旺,孩子不服從管教就要發脾氣去吼孩子甚至動手打孩子。
自己的脾氣是不是太倔,過於擰巴,家長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性格方面也是一脈相承,發現自己性格上的缺點才不能讓孩子以後犯跟自己一樣的錯誤。
立規矩的邊界感要想孩子聽話,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我們必須明確幾個點:
為什麼要給孩子立這個規矩?它合理嗎?孩子能夠理解嗎?孩子的情緒可以接受嗎?我們要清晰地知道設立規矩的目的,而非把它作為個人的情緒發洩出口。
相應的,“調皮搗蛋就不能出去玩”、“不做作業就不能看電視”種種,它已經不是一種純粹的規則,而是存在隱形的交易。
相應的,孩子的心中也會形成這樣的錯誤認知:
沒有什麼相應的規則,只要討好家長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孩子不會發自內心去遵守設定好的規則,他們的行為更多地會去趨向自己的利益。這就違背了我們給孩子立規矩的初衷。
這個規矩是要跟孩子一起制定的,要讓孩子自願的去遵循這個規矩,而不是孩子被迫的去接受這個規矩。
修復關係孩子叛逆,一定是與父母出現了矛盾,這種矛盾是可以被修復的,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建立信賴,這種關係的修復方式既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過分管教干預,而是通過平等的溝通,自己體諒孩子,孩子也體量父母。
加強溝通與孩子進行誠摯的交談,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也讓孩子體會到父母和教師的一片良苦用心,通過講道理的方式及時解決問題。如果孩子從小不聽管教,有了不良行為也未受到及時干預,問題會愈加嚴重,甚至導致違法犯罪。因此,要注意從小對孩子進行教育,既要解決違拗問題,又要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錯誤。
在孩子情緒平靜時,父母要說清道理,使其養成講道理的好習慣。
請大家記住:沒有管不了的孩子,只有不會管的成人。“軟硬兼施”、互諒互讓,團結一致,是矯治違拗與對抗行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