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那天回到家,家裡有點不一樣。

沒有往常的雞飛狗跳,4歲的兒子安安靜靜地在臥室的床上玩拼裝玩具。

媽媽從臥室出來,對著兒子說:“跟爸爸說說今天在幼兒園發生了什麼事。”

兒子不願意說。

我問道:“兒子,發生什麼事了,告訴爸爸,好嗎?”

兒子這才磕磕絆絆地跟我說了今天在幼兒園發生的事。

原來,在幼兒園的時候,兒子班有樂高積木課,玩過後,老師要小朋友們把各自的積木放回玩具區。有個小朋友沒有放,兒子就跟他說要把玩具放回去。小朋友沒聽他的,然後兒子就伸手想要幫小朋友收拾玩具,剛拿到一個積木,那個小朋友就咬在了兒子的胳膊上。

聽完,我習慣性地問兒子:“哭了沒有呀?”

兒子說:“沒哭。”

我又習慣性地誇道:“兒子真棒!”

媽媽接著說:“聽老師說,胳膊上都咬紅了。”

我問:“疼不疼啊?”

兒子:“不疼。”

我又誇道:“兒子真勇敢!”又是習慣性的。

我以為這件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可是……

當天,兒子很早就睡著了,很安靜,不像平時那麼鬧騰。

半夜,兒子在睡夢中突然大叫起來,雙臂雙腿不停地揮舞著,不管怎麼安撫都沒有用。

這中間,兒子還帶著害怕說了一句完整的話:“別咬我了!”

這才知道兒子是因為白天小朋友咬他的事做了噩夢。

那一刻,我愣在了那裡,坐在黑暗裡,想起了幾天前打預防針的事。

幾天前,媽媽回老家去了,剛好兒子要打預防針,以前我從沒帶他打過預防針,所以就提前跟兒子說了打針的計劃。兒子一開始不願意去,我就跟他說:“打預防針是要給你穿上隱形的盔甲,這樣就不怕病毒和細菌了,你是小小男子漢,這有什麼可怕的。”

兒子聽了,似乎沒有不情願的情緒了,說:“我打針一滴眼淚都不會流的!”

“真棒!”我說。這是我對他表現出來的勇敢最常說的話。

到了晚上,兒子剛睡著不久,也像這樣揮舞著胳膊、踢騰著雙腿,彷彿要趕走什麼,口中還不停地哼唧著,那時我感覺到了他的緊張和害怕。

把這兩件事疊加在一起,我忽然意識到自己以前對他的“勇敢”教育是那麼的不妥。

從兒子會走路起,每次摔倒我幾乎是不主動扶他的。剛開始他還會哭鬧,但我一般只是鼓勵他自己站起來,不要哭。

有時候有認識的人要扶起他,我也會制止。因為我總覺得男孩子就是要勇敢些,不能太嬌氣。

雖然每次也會第一時間問他疼不疼,但似乎這是次要的。每次孩子表現出勇敢的樣子,總會得到類似“你真棒”“兒子真勇敢”之類的表揚。

兒子慢慢長大,摔倒後都是自己站起來,磕著碰著他也幾乎沒有喊過疼、哭過鼻子。

在磕碰嚴重的時候,問他,他也總是說不疼,或者說只是一點點疼。

偶爾,看他忍著淚表現出沒有事的樣子的時候,我也心疼,但這種情緒不會持續太久。

我總會為兒子這樣的表現備感欣慰,可這種情緒在那天晚上被撕碎了。

想起了曾在一本書中看到的一句話:“讓孩子呈現他那個年齡該有的狀態。”

是啊,他還只是個剛4歲的孩子,不高興了生氣、疼了哭,應該是他再正常不過的反應,也是他最自然的狀態了。我要做的應該是引導他正確地疏導、處理負面情緒,而不是讓他學著壓抑。

有時候,我太想把他變成我想要他成為的樣子——勇敢的男子漢,卻忽略了他正處在認識世界、完善情感的階段。感知複雜的情感,也應該是他這個階段所要學習的課程啊!

“堵不如疏”,更何況是對孩子呢。在天性自由的年紀,還是讓他自由、自然、真實地展現自己、釋放情緒吧!

孩子,你可以不那麼勇敢。從今以後,我會在你摔倒、磕碰著或遇到不好的事情時更多地在乎、關心你疼不疼、感覺好不好,而不是勇不勇敢!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從小跟媽媽睡,還是跟奶奶睡,長大後差異明顯,讓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