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魚缸法則:孩子成長需要自由
在美國一家公司門口有一個漂亮的魚缸,裡面有十幾條小魚,儘管平時已經悉心照養,但兩年過去了,這十幾條小魚的個頭卻一點都沒長,公司裡的人鬱郁不得解,直到有一天,董事長的兒子把魚缸打碎了。
魚缸碎了,一時找不到安置小魚的地方,公司職員只好把魚養在了院子裡的噴水泉裡,沒想到僅僅兩個月時間,這些小魚的個頭就長了近一倍!
啟示:魚兒成長需要更大的空間,孩子亦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才能為孩子帶來更快的發展。
二、 強化定律:習慣可以被培養曾經有人做過一個鯨魚實驗,科學家在水缸裡放置了一面玻璃牆,同時把鯨魚也放在水缸裡,一開始,鯨魚會猛烈撞擊玻璃,反覆多次以後,他發現這塊玻璃撞不碎,於是便不再主動撞擊了。後來科學家把玻璃牆撤走,按理說鯨魚的活動範圍更大了,但沒想到鯨魚還是像以前一樣,只在玻璃牆的一側活動。
啟示:任何行為經過一段時間的重複,就會逐漸養成習慣,孩子的好習慣都是培養出來的。
三、 想象力法則:不要限制孩子的想象力曾有個主持人對不同年齡的人進行了同一個實驗,得出來的結果令人深思。
同一個問題去問幾個初中生,他們有的說是數字零,有的說是字母O;最後主持人問到一群一年級的學生,沒想到孩子們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有的說是十五的月亮,有的說是乒乓球,有的說是燒餅,還有的說是老師生氣時的眼睛。
啟示:生活裡沒有那麼多標準答案,孩子的想象力需要被保護。
四、 自然懲罰法則:孩子需要學會自己承擔過錯男孩約翰經常忘記帶飯,為此他媽媽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學校去送飯。有一天媽媽實在受不了約翰次次如此,於是她對約翰說,今天要是忘了帶飯,媽媽可不會再送過去了,你就只能餓肚子了。
約翰嘴裡答應著,但心裡卻沒當一回事,果然當天中午他還是忘了帶飯。於是他馬上撥通媽媽電話,撒嬌求媽媽給他帶飯,沒想到媽媽堅決不管,於是乎可憐的小約翰就餓著肚子過了一下午。經過這件事以後,約翰再也沒忘記過帶飯這件事。
啟示:孩子再小,也要學會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如果每次都有人給他收拾爛攤子,孩子永遠學不會長大。
五、延遲滿足:培養孩子的耐力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曾做過一個經典的棉花糖實驗,他把一群4歲的孩子帶到一間房子,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棉花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立刻吃掉就只能吃1顆,如果20分鐘以後再吃就再獎勵一顆。
在這個實驗中,有些孩子拿到棉花糖立刻就吃了,還有的孩子通過唱歌、閉眼等各種方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熬過了20分鐘。經過多年追蹤,實驗人員發現,那些能等待20分鐘後再吃的孩子,在未來取得成功的機率更高。
啟示:家長要善於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的能力,即平時我們所說的"耐力",讓孩子學會堅持與等待。
六、 倒U型假說:壓力要適當從前有個老和尚讓小和尚去打油,並一再強調不能把油灑出來,否則就要罰小和尚做一個月苦工,小和尚打油回來的路上一直想著老和尚這句話,結果一緊張,油還是灑了出來。
這就是倒U型假說,當一個人壓力太小時,他會沒有動力,當一個人壓力太大時,壓力又會變成阻力,只有壓力適中,才能激勵人上進,帶來好的反饋。
啟示:不要給孩子過大壓力,也不要過度放縱孩子。
七、 天賦遞減法則:培養興趣要趁早兒童的潛能培養遵循著天賦遞減法則,也就是說每個孩子的天賦都會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大而遞減。
啟示:無論是學習語言,還是培養興趣,越小開始越容易成功。
八、 超限效應:批評和嘮叨都要適量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去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真不錯,他心想:我得多捐點錢。
十分鐘以後,牧師還在講,這時候馬克吐溫已經有些不耐煩了,他心想:還是捐點零錢就得了吧?
又過了十分鐘,牧師竟然還沒講完,馬克吐溫已經感到十分疲倦,他決定不捐錢了。
啟示:刺激過多、時間過久都會引起傾聽者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經常長時間批評孩子,不但不會讓孩子感到內疚,反而會催生他們逆反的心理。
九、 手錶定律:不要給孩子下過多目標當我們只有一隻手錶時,我們可以輕鬆地知道現在是幾點,但當我們同時擁有兩隻手表時,我們就會開始感到混亂:究竟哪隻手錶的時間才是精準的呢?
啟示:一個人不能同時由兩個人來指揮,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父母雙方的教育必須一致,否則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十、鯰魚效應:有競爭才能激發潛能很久以前,挪威人靠從深海里捕撈沙丁魚為生,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些沙丁魚總是在船還沒到岸就死了。只有一條漁船是例外,這條漁船上的沙丁魚一般都能活到被賣出去,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是因為這艘漁船上的漁夫每次都會在魚槽裡放上幾條鯰魚,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在一定的生存壓力下,沙丁魚被激發了生存潛能,從而活了下來。
啟示:競爭可以激發人的潛能,過於安逸的日子只會讓人失去防備,逐漸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