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昨天在群裡看到這麼一首詩,是一位9歲的小姑娘寫的。沒有華麗的詞彙,也沒有晦澀難懂的深意,但卻用最簡單的文字寫出了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痛苦和難過。詩是這樣的:

生氣

天上的雲生氣了,

臉黑得跟鍋底似的;

雷電生氣了,

暴躁地敲響手中的大鼓;

媽媽生氣了,

把我一頓臭罵;

我生氣了,

大家都告訴我,

好孩子不該這樣。

無獨有偶,看完的時候又想起前些天看到的一個笑話:

小男孩說:學習使我媽快樂,因為只有我媽快樂了,我們全家人才會快樂。

雖說這首詩跟這個小男孩說的話都存在於一定的幽默,所看之人無不哈哈大笑,然則,笑完呢?有多少人會仔細的思考一下他們話中之意呢?

我們能夠允許任何人生氣,即使是大自然的生氣,就像是小女孩在詩中寫的“雲生氣了,雷電生氣了”,也能夠允許大人生氣,“媽媽生氣了”。但是不能允許小女孩自己生氣。我們可以看到,雲生氣後,表現形式是,“臉黑的像鍋底”,雷電生氣後,表現形式是“暴躁的敲響手中的大鼓”,媽媽生氣後表現形式是“把我臭罵一頓”。可是我生氣了呢?大家都告訴我,好孩子不該這樣。

難道小孩子連生氣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嗎?劃分好孩子跟壞孩子的標準竟然成了“不能生氣”?

生氣是我們每個人都具備的情緒之一,是在表達此時此刻因為某些因素導致的情緒反應,這是一種合理的情緒表達。但是當我們將這個合理的情緒表達與好孩子或者壞孩子掛鉤的時候突然就會衍生出另外一種動態——不良家庭教育下的悲哀。

再看那個小男孩說的,學習使我媽快樂,因為只有我媽快樂了,我們全家才會快樂。

那麼我們可以看出來,小男孩表達的意願其實是一個家庭和諧的話題,而能夠引起家庭不和諧的一個因素是學習。小男孩只要認真學習,那麼母親就會快樂,故而家庭環境也會相應輕鬆。

其實說到這兒我想到了心理學上面的一個現象,“手握陰莖的女人”,表達的就是在家庭中女權主義,家庭中能夠直接起到決定作用無論是情緒還是穩定還是家庭和諧,都完全來源於這個人。相反的又出現一個“被閹割的男人”,來對應強勢的女人,在家庭中,只要這兩種情況任一一種存在,勢必會引出另外一種。

而小男孩說的話,恰恰反映出了這一點。母親處於一個強勢的地位。我們不難分析出,父親在家庭的地位。那麼父親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帶來的是“自我意識”“內驅力”的建立,一旦出現軟弱的父親,必然會影響到這一塊的建立。

其實小女孩的詩歌中還涉及到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對於好孩子和壞孩子的一個評判標準。

在我的記憶中,在我們那個年代,對小孩子是不是好孩子的評判很簡單,只有兩條,學習好跟聽話。

這裡面涉及到,學習好,說明孩子智商線上,對於學習有動力。聽話在父母的表達中則是,我們說的都是對的,就算是錯的,我們說了,你都得聽,比如:我們認為天冷了,你該加一件衣服了,你就得完全服從命令,穿上我們認為你應該穿的哪一件。如果你提出抗議,那麼就是不聽話,如果你乖乖的照做了,就是聽話,那麼,你就是一個好孩子。

再換個例子,家裡的花瓶碎了,正好你站在旁邊,那麼這個花瓶就是你打碎的,你不用解釋,所有的解釋都是在為了給自己開脫罪行,所以,此時此刻,你應該承認花瓶是你打碎的,然後,迎接我們的狂風暴雨般的攻擊。如果你不承認,那麼說明你沒有認識到錯誤,並且是一個不誠實的孩子,那麼我們就會讓你屈打成招。

孩子在整個過程中的“弱勢”地位一覽無餘。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還要完全的依靠父母,獲取足夠的資源,才能夠生存,所以,即使是處於弱勢他們也要“逆來順受”,也要去做好這個“好孩子”,因為好孩子才會有糖吃,更多的糖吃。

那麼,那件衣服是孩子此時此刻真的很想穿的嗎?那個花瓶真的是小孩子打碎的嗎?

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滿足了父母此刻的控制慾——我們說的就是對的——我們是過來人——經驗豐富。

那麼,如果小孩子真的不冷呢?被強迫穿衣會怎麼樣呢?情緒如何疏解呢?如果那個花瓶是家裡的貓打碎的呢?被冤枉的孩子該對誰發洩呢?

他們會不會生氣呢?

會的。可是,不能表達出來,因為表達出來就不是好孩子了,因為好孩子是不能生氣了。

長期積累下來的壓力和情緒,開始一點點一點點的侵蝕孩子的內心,逐漸的內在的小孩開始分離,直到,完全藏起來。

我們再看現在,其實好孩子的標準在之前的標準上又加入了一條,不玩遊戲或者少玩遊戲。

網癮千千萬,的確攻陷了很多Sunny少年,此時此刻,在父母的眼中,也許只有一條,只要我的孩子不玩遊戲,那麼就是個好孩子。

但是真的孩子不玩遊戲了就是好孩子了嗎?

隨之而來的又是學習,成長,聽話,穿棉衣,打碎的花瓶……

孩子很聰明,他們將父母對自己的不滿從一堆事情上面聚焦到了“網癮”這一個小點上,然後,藉此擺脫其他方面的打擊。從多重打擊完美的轉化成單一打擊。

實屬聰明之舉。

這又給我們留下一個難題,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孩子的這種情況呢?

其實很簡單,多理解,平等對待,遇事多聽聽孩子的意見,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某些問題,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夠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緒的同時也能夠完全的接納孩子的所有理應具備的情緒。

比如:生氣。

所以說,在親子教育中有這麼一句話:先處理情緒,在處理問題。目的其實就是一個,家長控制情緒,然後接納孩子的情緒,情緒處理妥當了,事情自然就容易的多了。因為前者處理的情緒和觸發情緒的事件問題,後者處理的則是單一的這個事件。

那麼好孩子跟壞孩子的標準究竟在哪裡呢?

我想到了郭德綱說過的一句話:你不知道別人經歷了啥?就勸別人大度的人!這樣的人絕對不腰疼!而且離他遠點,因為打雷的時候可能連累到你!

很簡單的一個理解就是,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所行所為必然會有出入,我們不能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這個人是好是壞,我們只能嚴於律己,然後繼續踐行寬以待人。

是的,我們能大度的只能對自己說,而不是對別人說。

那麼,好孩子和壞孩子的標準究竟是什麼呢?

每個人都應當認識自己,直探人性的底部!

心理諮詢師:魏晉斌

2020年9月24日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最膽小陪產丈夫火了,緊張到還要媳婦安慰,網友:她生還是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