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10月16日下午,在我們的領航精英父母社群中,一位家長照例提出了關於自己孩子的一件小事——就像一顆小石子丟進了平靜的湖面,就此開啟了一場精妙絕倫的討論...

家長

“在小孩跟同齡孩子的交往中,碰到了一個問題,就是他不太會處理同齡孩子帶給他的不公平待遇。”

“比如說幾個孩子玩飛行器,到了他這,孩子王就更改規則,不讓他贏。他不喜歡孩子王的這種行為,但是卻不善於為自己爭辯,所以在相處上總會吃虧。我不希望他跟這類孩子相處,但是孩子缺少朋友,每次碰見他們又是玩在一起。”

“這點讓我很頭疼,不知道在他的成長過程,該如何引導?”

蘇曉航老師

“具體描述一下,比如原來的規則是什麼,大家是怎麼說的,到了你家娃這,孩子王是怎麼說的,原話,規則是什麼?你聽到你孩子說什麼了,做什麼了?把當時的場景還原一下。”

家長

“具體的對話我沒記下來。大概是這樣:一個類似飛行棋的遊戲,大家都快到終點了,輪到我兒子投骰子,他投了某個顏色,孩子王說這個顏色前面沒有,你得後退。到另外一個孩子(四個人的遊戲,2個人已經到終點,還有我兒子跟另外一個男孩子),投的顏色也得後退的,他就說你待在原地。”

“之前還有其他追跑抓人的遊戲,到我兒子抓人,抓到一個女孩子,他臨時就更改遊戲規則,說抓到女孩子得抓兩次才算。”

“我孩子自始至終沒表態,反正更改遊戲規則他就按新的規則來。我也是無語了!”

蘇曉航老師

“了解,你跟孩子聊過嗎?他的看法是什麼?你是怎麼問他的,他是怎麼回答的?”

家長

“昨晚到今天我就只問了他的想法。但是我沒有問他有沒有意識到遊戲規則被隨意改變了。”

蘇曉航老師

“你是怎麼問的呢?孩子是怎麼答的?具體對話。”

家長

“我問他更改遊戲規則對不對,他說不對,那個孩子這樣玩,他下次也帶自己的玩具下去跟孩子玩隨意更改遊戲規則。”

“他說不喜歡那個孩子這樣。但是我問他那為啥還老是要跟他一起玩,他就不說話了。”

“我告訴他這個孩子秉性有問題,沒教養,不能學他。”

蘇曉航老師

“嗯,好的,那麼現在我是你,你是娃(不管你知不知道孩子的想法都不要緊,我問,你就當你是孩子,根據自己想法回答就可以了)”

“我開始了,好嗎?娃兒?”

家長

“好的,媽媽。”

以下是家長和蘇老師的角色扮演對話

蘇老師扮演媽媽,家長扮演小孩

媽媽

“我看到你朋友在跟你玩的時候改變了遊戲規則,你不喜歡。我還看到你第二次還跟他玩,我想知道他的哪一部分比較吸引你?”

孩子

“他們的遊戲很好玩。”

媽媽

“哦,你比較喜歡他們的遊戲,你能跟我說說他們遊戲的規則是什麼嗎?”

孩子

“就是輪流投骰子,棋子走到所投骰子所對應的的顏色區,往前走。”

“插一句話:他可能沒太關注別人是不是按規則走,所以沒留意別人有沒有後退。這是他在理解遊戲規則上面的一個偏差。”

媽媽

“哦,看來你對向前走的規則很熟悉,有沒有其他的規則,包括向後走、停留,或者是停擲幾次的規則。”

孩子

“沒有哦,先到終點就勝利。”

媽媽

“哦,你從來沒碰到過?還是你不知道有沒有其他規則?”

孩子

“我在快到終點的時候,投出綠色和藍色後,某某說我得往後走。”

媽媽

“那麼你對這個規則怎麼看?”

孩子

“我後到的,我以為這就是遊戲規則吧。”

“但是中間我在玩的時候,他又把我的棋子拎回起點,這個我就不懂了。”

媽媽

“嗯,看來這個玩法套路還挺多的,媽媽也沒玩過,下次你要不要跟小朋友玩的時候詳細問一問,回來教媽媽玩一下?”

“我也好想玩,快去把規則問清楚,讓我和你一起玩。”

孩子

“好的。”

角色扮演對話結束

蘇曉航老師

“結束。哈哈現在我都想玩一下這是什麼遊戲。”

家長

“問題是,我們沒聊到重點,這個孩子對他就隨意改規則。他好像沒反應過來,更沒反抗。”

蘇曉航老師

“哦?你知道規則嗎?”

家長

“不管我懂不懂最後的規則,兩個在玩的孩子,執行不一樣的規則。中途隨意把別人棋子拎回原地,就是不對。”

蘇曉航老師

家長

“首先得讓孩子去仔細聽懂遊戲規則,這個是對的。”

“我從昨晚到今天跟娃的交流中,太過於在娃的腦中給這個孩子貼標籤,這點不太好。”

蘇曉航老師

“嗯,舉個例子,都會打麻將吧,廣東麻將和四川麻將打法一樣不?”

“那麼如果我一向是四川打法,你是廣東打法,然後咱開始玩,玩到一半,我說,不對,不能這樣槓,你說,為什麼不能,就是這樣槓上開花。”

“那麼會出現什麼情況?”

家長

“沒弄清楚打發是肯定會出現各種矛盾。”

蘇曉航老師

“咱吵半天,不能玩了嘛,對吧。可是咱一小圈閨蜜,少了我三缺一,少了你三缺一。”

“下次還得一次玩,想不出矛盾,一定得先統一規則。”

“那問題來了,用誰的規則呢?”

家長

“如果想玩麻將的人很多呢?不會出現三缺一。”

蘇曉航老師

“是的,這也是一個好問題,如果玩的人很多又會出現什麼狀況。”

其他家長

“孩子說不定會被排擠?”

家長

“不管是廣東麻將還是四川麻將,更或者是湖南麻將,都遵循一定的遊戲規則。大家在玩的時候並沒有更改這個規則。”

蘇曉航老師

“這叫選擇,孩子會學會選擇和做決定:你可以遵守規則,來玩這個遊戲;你如果覺得不公平,可以選擇不玩,這是孩子能學會的。”

“不管是廣東麻將還是四川麻將,更或者是湖南麻將,都遵循一定的遊戲規則。大家在玩的時候並沒有更改這個規則——記得剛才我問你,你知道規則是什麼嗎?”

“這裡首先我們要引導孩子了解規則。”

家長

“我回答了,這個遊戲過程隨意更改規則的情況出現啊!”

蘇曉航老師

“所以你是完全了解規則的,對嗎?”

家長

“我並沒有完全了解。”

“但是出現相中相反的情況,肯定是規則出了問題。”

“我去問為什麼我孩子要回原處,他又把棋子拿到中間。所以他肯定是故意的!”

蘇曉航老師

“嗯,明白了,好的,想一下跟社會上的哪些現象很像?同樣去辦一件事,這個人來是這個做法,那個人來是那個做法。”

家長

“的確是,社會上總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

其他家長

“從剛剛蘇老師的引導過程中,我把自己當成是孩子,我會學會要提前了解規則。這次是因為我太想參與進去,所以沒想到。”

蘇曉航老師

“好了,引導到這裡,看看我們想要的目的是什麼?1、指責孩子王,要證明他是錯的,他不應該 2、讓孩子不跟他玩 (那麼孩子學會什麼?我們如何保證我們的孩子一定能跟公平公正的人在一起玩)3、讓孩子學會辨一個是非曲直 。”

“如果孩子學會爭辯,然後呢?”

其他家長

“蘇老師,點醒了我哦,那是看法。可是最終我們是希望教會孩子學習的能力,交往的能力。”

蘇曉航老師

“所以在引導之前一定要想清楚,你想要什麼?”

家長

“我也希望他在和人的接觸交往中,能提高理解能力,理解遊戲規則,同時面對不公平對待,能做出有效的應對措施。擇良友而交,不跟這類人往來。”

蘇曉航老師

“這個只跟自己和孩子有關,與他人無關。”

“如果你想要:1、玩遊戲有個規則,你要想不被別人蒙,那麼首先了解規則,甚至破解規則——有句話說,不動腦的人遵守規則,動腦的人創造規則,創造規則的人創造世界——如果希望孩子往這個方向走,那麼引導他是了解規則,熟悉規則並運用規則。”

“2.公不公平實在在於自己,不在於別人,要求別人對自己公平,依然是把自己放在低位上,公平來自你對規則的了解和運用,你懂行,沒人能欺騙你,你不懂,就會被別人騙。”

“3、何為良友?一定要先定義,和各色人等交往,提升自己的學習力和分辨能力,我們得感謝各種給我們挑戰的人,讓我們學會更多的本領,而不是遠離人群,做溫室的花朵——你不接觸各類人,甚至連辨良友的機會都沒有。”

家長

“對,是這樣。”

其他家長

“一開始覺得蘇老師怎麼好像沒引導到點子上,後來一看其實問題的核心不在於公不公平。又學到了。”

蘇曉航老師

“我們常常看到的是一個問題,就在那個點上,可是如果跳出來,看到和這一點相連的其他點,四兩撥千斤。有時點對點解決問題,會形成權力之爭。”

其他家長

“看到曉航老師說到最後那個引導的目的那裡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把自己代入了家長的身份,感覺自己也有因為自身氣憤的情緒忽略了真正教導孩子的目的。”

蘇曉航老師

“好,留作業:看到以上引導的小夥伴,如果你願意的話,把你的收穫,以及啟發寫三點,發在群裡,大家互相啟發。”

以下是精選的家長們的收穫以及啟發

收穫:要跳出問題看問題,不要侷限於自己的認識。

啟發:

1.關注孩子(以及對方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不要急著幫孩子出頭;

2. 不要隨便給孩子(以及對方孩子)貼標籤,標籤會限制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視野,也影響孩子對自己(以及對方孩子)的正確認識。

3.不要想著讓孩子遠離“不好”的人和事。正如人的身體要經過小病痛的鍛鍊才能獲得免疫力,孩子只有在與不同人和事的接觸中才能擁有辨別好壞的能力。

我的三點啟發是

1、 目的很重要,你想要娃達到一個怎麼樣的認識,就要進行一個什麼樣的引導。(你是想娃學會黑白分明,還是想娃的社交遊刃有餘)

2、 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緒,再去了解事情,不要把自己結論早早代入溝通之中。

3、 帶著娃跟自己一起成長,跳出自己的視界,以前自己也是個非黑即白的人,現在想想社會上灰色地帶還少嗎?我們不破壞規則,但要學會運用規則。

剛爬樓,看到蘇老師引導 3 何為良友,這點我深有感觸,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沒有正確的引導,長大了容易出現交友上的困難。我現在就在做糾偏工作,好累,孩子也很累。感謝蘇老師,又學習到了。

收穫是勸說/教育之前先問自己是何目的,防止被情緒帶跑。

啟發:

1、遇到任何事情都要在拋棄情緒之後再對孩子進行引導,不把自身情緒加諸孩子;

2、不評價孩子的“友”,不替孩子選擇“友”,讓孩子擁有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才是家長們教育最終的目的。(因為有時候我們也不了解孩子的世界,不能盲目的替孩子做選擇。)

3、遇到事情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可能孩子根本不在意遊戲規則,只是想加入小夥伴們一起玩。(一群孩子中因為性格不同有些孩子是比較強勢霸道一些,但不代表Ta是壞孩子。家長只從自己角度出發覺得和此類孩子王玩不好,沒從孩子角度出發,很有可能讓孩子覺得孤獨(個人揣測)

我的收穫:

1.不要忘記我們養育孩子的真正的目的。遇到問題的時候,了解孩子的感受比自己猜測更容易解決問題。

2.孩子是在一次次經驗中得到學習的,她需要我們給到他前人的思考方法但不需要我們給他結論。

3.公平來自於你對規則的了解和運用,期待別人給你公平這本身就不公平。

我的收穫:

01 引導孩子回顧事情經過,幫助他釐清,事情是不是真的是他認為的那樣,引導孩子自己去了解發現。

02 積極引導,教會孩子與不同人打交道的能力,不迴避問題。

03 引導孩子過程中,不發表個人批評與評判,更關注於幫助孩子說出他所看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做了什麼,還原現場,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在孩子與孩子的相處之間,我們容易用成人的價值觀去判斷對錯,害怕孩子吃虧,這時候,不妨聽一聽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要片面地做出評判

2. 當我們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時,儘量正面地、積極地引導孩子去思考問題本身,幫助孩子自己嘗試去解決問題,並發現問題解決的方法

3. 時刻思考: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以終為始,滲透在我們和孩子日常的談話和交流中。

蘇曉航

成才養育專家,青少年成才顧問,清華附小培訓導師,兒童學習能力測評師,正面管教導師。服務了60000多名家長、30000多名孩子和2000多名在校教師。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穿著時尚的孩子,和穿著普通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還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