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媽媽的吐槽:
“我家孩子陽陽今年5歲,平時在家裡膽子很大,大呼小叫,家裡人都拿他沒辦法。可一出去和朋友玩,有的孩子霸道強勢一點,他就被嚇得畏畏縮縮不敢說話。
家長在的時候,陽陽還稍微膽子大一點。在人多的時候就不敢表達自己,自尊心特別強,老師也說他臉皮特薄,沒有自信。可為什麼他在家裡的時候和父母犟嘴,出去就什麼都不敢了?”
像這位媽媽吐槽的場景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孩子在外面很乖、很聽話,簡直就像一個“小天使”,結果在家裡卻像個小霸王似的,誰都不怕,對長輩也是呼來喝去的。
家中小老虎,家外小綿羊,這種行為就是我們說的典型的“窩裡橫”。很多家長百思不得其解:孩子為什麼會長成這樣子呢?
兩個字:慣得!
無原則的溺愛
在家裡,所有人都對他百依百順,無條件滿足他,沒有人捨得去凶一下去管一下,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對家裡人都是呼來喝去的,養成了一種習慣。在外面,沒有人去遷就順從他,在家裡呼來喝去的那一套在外面不管用,換句話說,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來跟別人打交道,就會感到膽怯害怕,時間久了,就形成了這樣的“兩面派”性格。
無原則的妥協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這種事情在無數家庭每天都上演:吃飯前不許吃糖,但孩子哭鬧著說一定要吃,家長就心軟了:“給你吃給你吃,等下如果不吃飯看我不揍你!”孩子如願以償,即使等下不好好吃飯,也能如法炮製逃過責罵。時間久了,孩子就有了經驗:多哭、多鬧,家長就會滿足自己的需要。
但是出門面對陌生的環境時,沒有人會遷就另一個人,於是這些招數、想法統統失效。所以,有的孩子在外面壓抑自己的需求,一回到家又開始對家人頤指氣使。
孩子社交能力差
孩子的社交能力對孩子的性格養成也是有一定影響的,如果孩子的社交能力比較差,比較害怕社交,在外人面前就會顯得比較“慫”。另外,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表現出膽怯,很多時候還因為在家裡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沒能學會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於是,在遇到陌生人,很容易出現害怕、退縮和焦慮的情緒。
家裡有個“窩裡橫”的孩子,到底該怎麼辦?
其實“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性格行為,多與家庭的教育有關,所以面對“窩裡橫外面慫”的孩子,家長們應該注意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多為孩子創造社交機會
“窩裡橫”的孩子缺乏與外界打交道的經驗,所以家長要積極配合,給孩子創造機會,多帶孩子到戶外玩,多接觸同齡小朋友,讓孩子在與小朋友交往中學會謙和合作。
當孩子在交往中發生爭吵時,只要沒有危險,爸媽最好不要干涉。遇到事情讓孩子自己試試去解決,以培養他的責任心和自信心,減少依賴性。
孩子的勇氣與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須是通過自身在與社會的互動作用中獲得的,這是誰也給予不了的。
愛孩子要有“度”
父母對待孩子的寬容不僅要把握“度”,更要掌握一定的原則,對孩子要有愛,但要星星不敢摘月亮的那種不可取。
凡事都束縛孩子手腳的做法也不恰當,而且家長對待孩子的態度要一致。
減少對孩子的過分關注,對於無理要求更是要學會說“不”,讓他知道不是任何事情,長輩都會順著他。
對於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長要學會適度放手,讓孩子慢慢走向獨立,不能因為覺得孩子小而自己代勞,使孩子得不到成長。孩子在家得不到特別多的關注,漸漸地,他的性格也會變得不再那麼任性。
家長要以身作則
紀伯倫曾言: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是照見你真實模樣的鏡子。
父母是孩子了解世界的引路人,父母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這個世界在孩子心目中印象的縮影。
所以不要將工作上的情緒帶到家裡來,不要將脾氣都宣洩給最親近的家人。要讓孩子知道,應該將愛留給在乎的家人,而不是把傷害留給家人。
不想讓孩子變成“窩裡橫”,家長首先要從自身先做起。
如果你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有“窩裡橫、外面慫”的問題,一定要認真反思,不能只是一味的埋怨。家長在日常裡要多注意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要過分關注孩子,什麼都圍著他轉。
給予孩子科學的關愛,幫孩子拓展向外的觸角,學習必要的社交技能,才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