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許多父母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工作上,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力不從心,忽視了孩子的家庭教育。
就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大部分家長都是不知道怎麼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國的傳統家庭體系中,父母會有很大的權利,中華五千年傳統美德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尊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可以頂撞父母。但是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總想給孩子更好的,也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變更優秀,所以就會有些家長很喜歡批評、苛責孩子,對待孩子沒有起碼的尊重,更不可能與孩子有平等的、良好的溝通與交流,這就導致子女對父母的言行產生排斥與反感。能夠與子女無話不談,可以如朋友般良好溝通的父母少之又少。
據調查喜歡自己的父母的孩子只有不到10%,是什麼導致之一現象的出現呢?
家長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大部分家長使出渾身解數給孩子上補習班、興趣班以及各式各樣的課程,這樣就很容易忽視孩子的承受能力以及孩子的真實感受,有些孩子即便很努力也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效果,於是父母就會批評孩子,就會罵孩子不努力,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增加孩子的學習壓力。
也有些家長不會鼓勵孩子,總是希望別人家孩子會得自己家的也一定要會,又聽說隔壁班的小孩上奧數課了,也要給自己的孩子報;同事家的孩子上游泳班,自己家的孩子也必須學。以至於給孩子報了一大堆的補習班,導致孩子沒有時間休息。其實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不同、孩子的個性與興趣愛好也不同,父母要做的並不是盲目跟風,盲目攀比,而是考慮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而且,家長也不應該經常拿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經常對孩子說一些打擊的話,小孩子心理素質不行,很容易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更甚有一些家長喜歡“發號施令”,不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固執己見,孩子稍微不順從自己的說法,就開始批評,甚至打罵,這就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當孩子產生叛逆心理後,父母就會更加覺得孩子不聽話,就會更加嚴厲的管教。這種做法很容易使孩子喪失自己的個性,使孩子沒有自己獨立的想法。
之前網上熱議的“中國式教育”、“中國式父母”也是反映了中國家庭教育的不平等性。但是即便如此,大部分父母的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了能讓他們長大後更好地適應這個殘酷的社會環境,也是為了孩子能夠發展得更好。隨著“因材施教”的呼聲越來越大,許多家長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也在慢慢改變,這個時候就需要孩子跟父母好好進行溝通與交流了,沒有人天生就會教育孩子,他們也不懂,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孩子與父母雙方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