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的孩子就是一個"好奇寶寶",他們充滿了好奇心,只要遇到自己的不懂的事情,都要追著父母問,經常會把父母"問倒"。
孩子問題越來越"刁鑽",父母經常被"問倒"
張莉莉就時常遇到被孩子問倒的尷尬情況。她的兒子今年3歲了,幾乎每天都在家裡"十萬個為什麼"。比如這天,孩子在陽臺看到了一隻蝸牛,就跑去問媽媽:"媽媽媽媽,那個是什麼東西?"
"那個是蝸牛",張莉莉隨口回答道。她滿以為孩子不會再問了,結果兒子卻又來了一個問題:"它為什麼叫做蝸牛,和牛是不是親戚?"張莉莉只好耐心地說:"蝸牛和牛不是親戚,他們也沒有什麼關係。"
"那為什麼蝸牛不會飛"、"為什麼它不長翅膀"、"為什麼蝸牛會長一個殼,是不是它的房子"、"我長大以後會不會也長個殼"等問題接踵而來,張莉莉應接不暇,最後丟下一句:"媽媽也不知道為什麼",就匆匆"逃離"現場。
相信像張莉莉這樣的情況,很多父母都遇到過。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問一些比較尷尬的問題,比如"爸爸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這類問題,許多父母都不懂得回答。
為什麼孩子會有那麼多問題呢?
①好奇心
處於自我意識覺醒年齡階段的孩子,基本都充滿了好奇心。首先,他們知道自己是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然後會對自己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其次,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自我意識覺醒後的孩子,大多覺得自己很厲害,遇到不懂的問題一定要弄懂,以此來證明自己。因此,充滿了好奇心的孩子,喜歡追著父母問為什麼。
②知識量缺乏
半大的孩子,因為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所以他們的知識量都很匱乏,甚至連一些生活常識都不知道。就拿上文張莉莉的兒子來說,孩子把蝸牛和牛弄混,就是因為兩者都帶有"牛",但孩子並不知道此"牛"非彼"牛"。而隨著孩子的知識量慢慢增加,他們對父母的"為什麼"也會越來越少。
孩子喜歡追著父母問為什麼是一件好事,這說明他們有很強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心理學上認為,好奇心是個體遇到新鮮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的注意、操作、提問等的心理傾向。
科學家培根指出:"好奇心是幼兒智慧的嫩芽";法國教育家盧梭也有類似的言論:"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就連著名的物理學教牛頓,都曾虛心地說:"真理世界就像一片汪洋的大海,而我只是一個好奇的孩子,偶爾拾起一兩塊美麗的貝殼"。
由此可見,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對孩子探索世界,尋求知識,突破自我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孩子問題越來越"刁鑽",說明他們的好奇心很旺盛,父母可用4種迴應方法,避免被"問倒"的同時,還可以引導孩子!
這4個方法是:
①反問孩子
當父母遇到孩子出現"十萬個為什麼"的情況時,可以嘗試反問孩子。當然了,這個反問也不是隨便亂反問,根據舒爾博士提出的"ICPS"概念(I can problem solve 我能解決問題),父母可以通過一步步的提問,引導孩子自己通過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孩子問"蝸牛和牛是不是親戚",父母可以反問:"你覺得他們是親戚嗎?理由是什麼"那麼孩子就會嘗試去思考這個問題,並且想辦法找到答案。如果堅持下去,孩子養成了思維習慣以後,遇到問題首先會自己去思考。
②坦言自己不知道
有的時候,父母也可以承認自己的"無知",和孩子坦言自己不知道。面對處於探索世界慾望強烈的孩子,父母說自己不知道,對孩子而言,意味著"如果我找到了答案,那我就比爸爸媽媽厲害了"。因此,父母的"示弱"會激發孩子追尋答案的好奇心,增強他們的動力。
另外,父母坦言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後,可以嘗試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作為迴應。在和孩子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幫著查詢資料,翻閱書籍等等。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鑽研精神,也能讓孩子養成查閱書籍尋求答案的好習慣。
而且,在陪孩子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父母自己不僅學習到了一些新的知識,陪伴孩子的時間也變多了,這不就是一場有益的親子互動嗎?
④引導孩子多接觸新鮮事物
斯賓塞先生提到:讓孩子早一點了解和學習事物,是開啟孩子心智的一種重要方法,心智開啟了,他就會留心去發現周圍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並思考怎樣與世界發生聯絡。
當孩子對新事物產生了好奇以後,父母可以嘗試引導他們多多接觸新鮮事物,對他們的智力發育有很大的幫助。另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接觸新事物是不可避免的,而其中有一些不好的事物,需要父母幫助孩子鑑別並且引導他們避開,以免孩子學習到不好的風氣。
總結
雖然古語有云"好奇害死貓",但是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好奇心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品質之一。因為好奇心可以促使孩子主動去尋求答案,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養成良好的思維和學習習慣,有助於日後的發展。
所以,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父母要有耐心,要慢慢引導孩子,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