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個體成長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三才大組成部分,三者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密不可分。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功能不足的情況下,社會各方對學校寄予了厚望,並開出了很多充滿想象力的處方。
教育部關於教育系統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中明文規定“學校要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和監護體系。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開設生存教育、安全與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地方和校本課程,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以及自我調節。”
社會人士要求學校進一步做好留守兒童的生活、安全管理和健康教育,加強對有留守兒童的養成教育,而家長則希望給代管人提供家教知識,獲得免費學習輔導,同時也希望政府提供經濟補助和寄宿學校。
從這些願望來看,學校似乎沒有盡到其應有的職責,而學校卻是有口難辯,有心無力,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卻往往收效甚微,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儼然成為了農村學校教育中的棘手問題。
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但學校自身所受的約束影響了學校教育功能的發揮。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導致了家庭與學校教育鏈條的斷裂,客觀上需要通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來加以彌補。
但是,由於親子感情的不可替代性,學校無法完全替代父母在兒童成長和發展中的作用,又因為失去了教育規律發生作用的基礎條件,使得學校在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時產生了技術性困難。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出現的時間相對較短,面對這一全新的問題,學校教育究竟該如何有效解決,目前在教育學界還是一個公認的難題。但是,無論從治標還是治本上考慮,都需要發揮學校在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中的主陣地作用,雖然學校無法改變大局,但在其自身內部,仍有足夠的空間在現行的教育框架下采取積極措施,為緩解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提供支持。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產生於我國教育的現實環境中,是留守生活經歷與義務教育現存問題的“合金”。留守兒童的父母進城務工後,由於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無力解決自己未成年子女進城就讀問題,而是將他們留在老家,委託給沒有外出務工的親戚朋友或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代理監護人照顧。
由於父母的直接監護責任缺位,親子互動受阻,代理監護人又因為監護能力有限,有效監護不充分,家庭的正常教育功能在人口流動的衝擊下遭到弱化和消解,無法為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正常的家庭生活環境,從而對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學習生活狀況是反映留守兒童問題的“晴雨表”。父母外出務工之後,隨著監護力度下降,留守兒童的學習受負面影響較大,成績普遍偏差,特別是完全留守兒童,已成了欠發達地區學校教育的突現問題。具體表現為學習態度消極、目的不清、動力不足、習慣不好、輔導欠缺等方面,甚至產生“讀書無用”的偏激想法。
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會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比如孤獨自閉、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等不良情況。對於留守兒童來說,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導致了以社會化不良為本質特徵的各種教育問題的產生。
由於留守兒童長時間沒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父母與孩子的親子互動受時間和空間的隔阻而無法正常進行,這種非正常的家庭生活環境使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影響力大大削弱,以傳統家庭教育為起點的教育體系失去了基礎,親子關係的不可替代性也使得任何代理監護人或機構都無法完全替代父母在孩子成長和發展中的作用。
留守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如果在生活和學習中得不到及時教育和幫助,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上的得不到及時引導和幫助,在學習、德行、安全和心理等方面都容易產生明顯的不良症狀,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是隨著我國當前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隨著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而產生的新的受教育群體,正是未來10年後的勞動力大軍,他們的出現,給傳統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一個新的群體,怎樣才能教育好他們?怎樣才能使他們獲得健康而幸福的發展?怎樣才能讓他們擁有更美好的現實與未來?
帶有突擊性的“兩基”攻堅在農村實現了脆弱的普及教育,與普及程度相關的指標十分脆弱,存在著低標準、低水平、不穩定、易反覆等特點,這就註定其教育質量無法得到保證。包括留守兒童教育在內的整個農村義務教育,已不再是“上不上得起學校”的問題,而是怎樣才能獲得有質量保證的教育的問題。
在這個新誕生的群體身上,有著許多新的特點,教育就應該站在時代的高度,對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況,包括他們的生活、學習、交往、生存、思想、心理、人生觀等進行全面研究,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更富建設性的理論與措施,為他們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支持,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
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是我國轉型期面臨的社會難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相對於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難度更大,所需時間更長,因而是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中的主要問題。面對該問題,政府和社會目前都還缺乏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解決這一難題既是教育研究者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更是時代賦予的緊迫任務。從不同層面研究轉型期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及教育支持,無論是從關注未成年人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況的動機出發,還是對教育的均衡可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化理論的認知和拓展,都具有突出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理論意義
第一,在社會支持理論視角下,從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視角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以及教育支持進行系統研究,分析和探討留守兒童教育支持缺乏的現狀以及原因,為構建留守兒童的教育支持體系提供思路,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和權益維護等方面的解決提供理論依據。
第二,針對不同留守狀態對兒童的影響以及留守兒童內部適應性差異問題進行探微式研究,為拓展留守兒童教育的研究空間,豐富留守兒童教育的內容研究和研理論究,探尋留守兒童教育的真正使命以及拓展兒童社會化理論的內涵提供一定的啟發。
第三,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表面上出現在教育領域,實際上卻涉及人口流動與教育的關係這一重大教育命題。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也必將觸及人口流動背景下的教育變革問題。因此,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必將有利於增進人口流動與教育關係的理解和把握,拓展相關的教育學理論和社會學理論研究。
實踐意義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當前非常現實並且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開展留守兒童的教育支持研究,對於探索符合當下中國國情,適於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理想路徑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第一,通過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比較,分析留守兒童所具有的學習、生活、心理等特徵,探究留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為開展留守兒童的教育支持,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第二,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實證調查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調查和案例分析等途徑,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調查,統計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相關數據與信息,為政府決策、社區服務、學校工作,以及家庭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據或啟發。
第三,通過文獻研究、理論探索和數據析,探究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影響留守兒童教育支持的主要因素,試圖構建解決問題的“留守兒童教育支持”模型,提出科學而有操作性的具體建議,為營造相對公平的留守兒童教育環境,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展提供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