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微博
Qzone
“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是中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父母動手打孩子,在國內甚至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孩子犯錯,只有捱打了才能記住教訓。
但越來越多的真實事件證明,一味地奉行“棍棒教育”,最終帶來的並不是孩子的成長,還可能釀成無法彌補的錯誤。
前不久,武漢一名14歲的初中生在被母親連續扇耳光、掐脖子後,翻越圍欄,從5樓跳了下去,儘管立即被送往醫院進行了救治,但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還是走了。
人們不解,究竟孩子是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會讓母親當著眾多學生的面對自己的孩子又打又掐。經過調查得知:這名學生是因為在教室內與其他同學打撲克牌,被班主任知道後,便請這三位同學的家長到學校,配合管教。張某的母親到校後,見到正在教學樓5樓走廊上的張某,氣憤之下衝過去對孩子狠甩巴掌,並掐著孩子的脖子一頓痛罵。就在張某母親走開的幾分鐘後,張某跳樓自殺。
新聞釋出後,引起了廣泛熱議。其中,關於孩子“青春期自尊心”的討論熱度非常高,大家紛紛提到:青春期的孩子,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上,都處在一個特殊時期,需要更好的引導和教育。如果方法不當,容易留下各種問題,也不利於孩子未來的長遠發展。
那麼,關於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在教育中需要關注哪些問題呢?
物質需求上漲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無論是在穿衣打扮、吃喝、學習用品等方面都會有所需求,並且會開始在意周邊人的看法,從而也會加重孩子對於物質需求的變化。
當父母給孩子買東西時,孩子表現出不喜歡、不樂意時,千萬不要責罵孩子,要學著理解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他們更希望自己能夠逐漸走向獨立,走向成熟,其必經之路就是開始拒絕父母的“安排”。
當然,孩子的物質需求出現變化,家長是否需要滿足呢?這就需要家長學會判斷孩子的需求是否正常,一個是要看是否符合家庭經濟情況,另一個也要關注下孩子同班同學物質需求的平均情況,爭取做到讓孩子既不覺得傷自尊,又不會出現過度消費。
自我意識的上升
自我意識也稱自我,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的各種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願望。青春期的孩子會開始追求自己的個性獨立,渴望擁有很多自我的體驗。他們逐步意識到自己也應該是一個獨立個體,應當享有同等的尊重。
這個階段的孩子也是最容易出現我們常說的“叛逆”現象,自我意識的覺醒會讓家長們對孩子有了新的認識,不少家長仍然把他們當成兒童來對待的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也會引發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
所以,家長需要跟孩子保持溝通,不要總是貶低、打罵甚至辱罵孩子,也不要盲目的誇獎孩子,儘可能的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以此滿足孩子的自我認知需求。
交友需求激增
隨著孩子告別家庭,進入校園,他們的生活圈開始擴大,同理他們的社交圈也開始擴大,同學、校友甚至網友等等都成為了他們分享生活、訴說情感的交往物件。家長不再是他們宣洩表達的唯一物件,但家長需要讓孩子明白,任何時候,家長都是孩子最值得信賴的朋友。
家長需要支援孩子交朋友,但同時也需要對孩子交友提出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不和品行不端的人做朋友。青春期的孩子正是三觀逐漸形成的階段,他們經歷的人和事都會對他們以後影響深遠,所以需要正確引導,並且鍛鍊他們選擇朋友的能力。
隨著身體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青春期的孩子都有著自己的獨立個性。無論是打罵、勸導還是嘮叨,孩子與父母之前都很難達成共識,但這絕對不是父母變本加厲打罵孩子的理由。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是平等交流的前提,多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讓孩子真正感受到來自家庭、父母的溫暖和關愛,而不是用耳光打碎孩子對父母的感情,對這個世界的留戀。
收藏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