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藝術家:Ernst Ludwig Kirchner

好的生活是始終遊走在舒適區邊緣”--《認知驅動》

認真思考會發現,記憶裡不開心的事情,總是要記得更長久一些。過往記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些不愉快的記憶。比如童年裡被忽視被欺負的經歷,比如上學時候失敗受挫的經歷等。

那些不愉快的過往,經過一次次回憶,再無限放大,如果加上負面情緒的催化,不自覺就成了顧影自憐,彷佛自己永遠是那個被對不起的人。

而這,就是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情緒,在心理學領域的話,指的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一般認為,情緒是以個體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

重點詞彙是,主觀認知,態度體驗,行為反應,個體願望,需要。

既然是主觀,就有改變的可能。畢竟,想要做成一件事,首先需要清除的,就是情緒上的阻礙。

今天分享的,是《認知驅動》上篇“做成一件事的心法”的第三章:“心理——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緒障礙

我自己有一個強烈的感覺,在做事的時候,如果一開始就牴觸,事情似乎就會平添幾個難度。因為,首先要解決情緒上的不開心,不願做事的意願,然後才好冷靜下來思考怎麼去解決問題,很累,很累。

不過看了今天這個章節,瞭解了不快樂和情緒化的根源,就開始有了一點點的應對之策。

1. 負面偏好:為什麼你總是不快樂

所謂負面偏好,指的是人們更偏向於去注意一些負面時間。而對於愉快的正面的事件,卻是很容易忽視掉的。

在生物學角度來說,

因為生存大於一切,所以生物對威脅及討厭事物的反應,要比對機會及喜好事物的反應更快、更強烈、更持久。換句話說,生命對壞事的反應要強於對好事的反應。

為什麼很多人“身處美好中,卻活在煩惱裡”,大多都是由於這個因素。

記得以前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位老太太的兩個女兒分別賣草帽和雨傘,每到雨天她就擔心大女兒的草帽賣不出去,而晴天則擔心二女兒的雨傘賣不出去。後來有智慧的鄰居說,雨天可以為二女兒開心,晴天就為大女兒開心呀。”

這樣的一個故事,充分說明了人們總是不快樂的原因,一個是容易看到不好的事情,另一個就是看問題角度的問題。

大腦很容易適應一個東西的,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時間會治癒一切的原因。

想要讓大腦不再理所當然,就要主動去挑戰,去最不一樣的事情。作者在這裡提到了《小狗錢錢》中所講的“成功日記”。這是非常值得借鑑的。在書中,吉婭記錄自己每天所有做成功的事情,任何小事都可以,每天至少寫5條,並且把這個本子取名為“成功日記”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心理暗示,不僅可以發現生活中的亮點,也能更好地解決“負面偏好”的問題。

在平靜的生活中,發現美好與珍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2. 二元對立:恭喜你走出二元對立,來到真正的成人世界

非黑即白。

這是幾乎所有成年人還是孩子時候的視角。

在二元世界裡,簡單的很,有好人有壞人,是正確有錯誤,就是沒有不好不壞的人,沒有不對不錯的事。要到了很後來,才會明白,“人性多詐,不可視其表。”複雜的是人性,單純的是視角。

一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實現它並不容易;

二是當一個人真正成熟時,他必然能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包容萬物、逍遙自在。

這大概就是,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了。

所以一個人的成熟必然要從“二元世界”走向“多元世界”,我們的思維也必然要從“二元對立”走向“多元互存”。

雖然,複雜是不確定,但它也是豐富多彩。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接受不確定。

多一點點的耐心,多一點點的專注,去等待一個最好的時機。

在這個複雜的世界裡,做一個純粹的簡單的人。

當然,二元並不是不存在的,它有時候也有存在的必要。在簡單和複雜之間進退自如,才是最為中亞的。

3. 一勞永逸:想要一勞永逸?不可能的

沒有壓力的人生,大多是比較空虛的。

適度的壓力,適度的難受,是成長的關鍵。

大概很多人都有想過,財富自由了就躺平。

但其實,最多是做一些喜歡做得事情,真的無所事事了,可能很快就受不了了。

比如休息的時間短,會非常開心。真的說一個月兩個月不休息,反而是很難接受的。

我們可以借用“二八法則”,即每次做到當前最佳水平,再加一到兩成的吃力程度,比如跑步跑到有些氣喘,閱讀讀到有些燒腦,寫作寫到有些力竭。

就很好。

9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煮小米粥輔食,別直接下鍋!多一步有奇效,香濃糯軟,寶寶超愛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