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媽媽憂心忡忡的問我,自己以前工作特別忙,早出晚歸,顧不上管孩子,錯過了孩子的一些敏感期,現在真是很焦慮,不知道還能不能彌補。
現在父母都非常重視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也會主動學習育兒知識和教育方法,但是接觸的育兒知識多了,反而會增加一些焦慮,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現在很多父母都知道“敏感期”,但是對於在孩子的各個年齡段具體有哪些敏感期,在孩子處於敏感期時父母怎麼做才能抓住敏感期?很多父母並不了解。
1、什麼是敏感期?
我們常說的孩子的敏感期,是指在兒童發展的某一階段內,學習某種知識和行為更快,過了這一時期,則相對學習的效果不如在敏感期內。
中國家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內對敏感期的解釋為: “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物質,並不斷重複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後,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通俗理解就是,在某個階段內,孩子對某些事物更敏感,所以學習和接受更快。
敏感期的理念是由義大利著名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提出來的,她在對兒童的觀察中發現孩子在某個階段對某些事物更加敏感,現在這一理論被普遍接受,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2、都有哪些敏感期?父母們都很關心孩子會經歷哪些敏感期,在各個敏感期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使孩子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於敏感期的分類,有多種解讀,不同的書籍有不同的分類,但是大致可分為:口手敏感期、語言敏感期、動作敏感期、文化敏感期、書寫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等。
孫瑞雪老師的《捕捉兒童敏感期》則分的更為細緻,從0歲到6歲,依次包括:視覺、口、手、走、空間、細小事物、秩序、模仿、自我意識、審美、分享成長、建立概念、執拗、壘高、色彩、語言、詛咒、追求完美、剪貼塗……等。
後面我沒有一一列舉。
其實,我覺得孫瑞雪老師對敏感期的分類有些過細,有些其實是重複的,比如完美和秩序有相似之處。
我們沒有必要記住那麼多敏感期的名稱,我們做父母是養孩子,不是做研究,沒必要嚴格按照敏感期來養孩子,也不用記那麼多名詞。
3、如何抓住孩子的敏感期?當然,父母們都不想錯過孩子的敏感期,也沒有精力和能力去區分那麼多的敏感期,再說刻意按敏感期來養孩子也沒必要,父母能夠做到以下幾點,也能輕鬆的抓住孩子的敏感期。
一是注意觀察。
做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孩子,看清孩子在各個階段的變化,孩子有什麼需求,比如嘟嘟在兩歲後凡事都要“我自己”,要自己關燈,要自己關門,送奶的來了,要自己給瓶,如果我關了燈,要開啟讓他再關一遍,不然就哭。有些媽媽也反映,孩子兩歲以後,出現一些執拗的行為,其實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孩子的敏感期都會有一些表現,有的明顯,有的不明顯,父母注意觀察,總會發現的。
二是順應孩子的需求。
即使我們沒有發現孩子的敏感期表現,但是儘量的順應孩子的需求,就不會導致孩子錯過敏感期。
孫瑞雪老師在書中舉過一個例子,在火車上,看到一個媽媽反覆把孩子和在嘴裡的手拿下來,其實孩子是在口的敏感期,如果強行制止孩子吃手,會導致孩子在敏感期沒有發展好,可能會在以後通過咬人、咬東西等來彌補,所以要順應孩子,不要強行制止孩子的一些行為,要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父母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洗乾淨手,或者使用安撫奶嘴,來滿足孩子對口的探索的需求,而不是強行制止。
三是減少干擾。
上面我們說的是不要強行制止,其實也要減少對孩子的干擾,孩子在自己玩,在自己探索時,父母儘量不要打擾,讓自己按照自己的思路去進行。
四是創造環境。
在孩子的敏感期,除了不制止、不打擾,還應該給孩子創造順利展敏感期的環境,比如在閱讀敏感期,多陪孩子讀書,給孩子準備喜歡的繪本、書籍,在語言敏感期,通過多聊天、朗讀、播放音訊等,豐富孩子的詞彙,讓孩子順利的學習語言。
4、錯過敏感期也沒必要焦慮。有些媽媽說了,以前我不懂,也很忙,錯過孩子的敏感期了怎麼辦?其實,敏感期的視窗並不是侷限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有些敏感期的時間視窗很長,而且,即使過了敏感期,也不是就學不會了,現在倡導終生學習,很多成年人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只要有興趣,付出努力,就可能學有所成。
所以,父母沒有必要焦慮,保持良好的心態,耐心的引導孩子成長,在任何時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