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第一次當父母,你是不是時時刻刻都有一些疑問盤踞在心頭?嬰兒到底是種什麼樣的生物,他們的小腦袋裡蘊藏著怎樣的能量?

對這些問題,科學家們也許有更確定的答案......這週末我看了一個關於小寶寶的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就解答了我關於時而天使時而惡魔的女兒的一些疑問️

紀錄片裡面,一個由世界各地頂級兒童發展專家組成的團隊,在英國建立了一個專門的嬰兒實驗室

他們探索了兩歲以下嬰兒和學步幼兒的各種行為,包括髮脾氣、大笑和大哭,也包括他們如何成為獨立的個體,如何和這世界建立最初的關係。

實驗的物件是英國各地普通家庭的寶寶,樣本數量有限,下面不會細緻討論實驗細節和科學性。不過看下來我還挺感動的,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兒童發展專家,許多是頂尖大學的博士和教授,大費周章地去研究這些還不到兩歲的寶寶,只為了更了解他們。

從TA誕生的那一秒起,我們都知道要好好愛這個初來乍到的小人,但怎樣才能給他恰好所需要的呢,如果你有些疑問,希望下面的答案給了你一點點信心。

“我的孩子不活潑怎麼辦?”

實驗室裡,面對同一個玩偶盒,不到一歲的寶寶有三種完全不同的反應:謹慎、激動或者冷靜。

很妙的是這些小嬰兒的反應,和心理學家在成年人身上發現的氣質型別是一致的。而世界與他們互動的方式,又會影響他們後天性格的形成。

大人總是習慣性地覺得活潑的小孩更好,但面對天生的氣質,與其強行扭轉,不如根據嬰兒不同的型別,為他們提供所需要的互動方式。比如謹慎的寶寶,介紹給他們新東西的時候節奏更緩慢一些,而活躍的寶寶,帶他更快地去探索世界吧。

"怎麼讓寶寶說更多話?“

最近一項來自加州斯坦福德大學的研究說,嬰兒在早期聽到的詞彙越多,在之後積累的詞彙量就會更大,並在學校表現得更好。但僅僅通過和他們說更多話,就會更快增加詞彙積累嗎?

紀錄片裡邊拍攝了一位來自威勒爾半島的媽媽,在她身上裝了詞彙追蹤裝置。

結果發現不僅僅是媽媽說更多話,帶小孩去到戶外,觀察描述更多的事物,增加一來一回的對話交流,也能大大增加小朋友說出的詞彙量。

這一點不需要什麼育兒專家,只要是願意花時間的爸爸媽媽都可以~

“寶寶為啥見到陌生人會哭?”

許多成年人都偏向於選擇和自己氣質和價值觀相似的人作為朋友,嬰兒呢?

在嬰兒實驗室裡,華盛頓大學的教授主導了一次實驗,想知道幼兒是否會選擇和自己更相似的人。結果是,每一個學步嬰兒都走向了看起來和自己更相似的白人作為玩伴。

問教授為什麼要進行這項研究,她回答說是因為我們的經歷會導致特定的社會偏好,所以一種有效的改變辦法是讓小孩進行多樣性的接觸,來影響兒童的社會偏好。

如果你的寶寶見到陌生人哭,嘗試理解一下這陌生人是不是和寶寶日常所熟悉的人差異比較大,需要改變的話,鼓勵他去接觸不同的多樣的世界吧。

“職場媽媽,會失去孩子的愛嗎?“

一項20年前進行的研究發現,嬰兒會選擇媽媽清潔和照看孩子,而爸爸則負責修車和喧鬧的玩耍。經過20年爭取男女平等的運動之後,嬰兒對性別的看法是否發生了變化呢?

心理學家烏塔·弗里斯教授主導了一項實驗,邀請了10個接近兩歲的幼兒到實驗室,看看他們會怎麼看待媽媽玩偶和爸爸玩偶。

結果是,除了修車這一項大部分會選爸爸做,所有小孩都不再只把媽媽看作是他們的主要照顧者、家務清潔者,爸爸也會公平參與。

你看,即使是不到兩歲的寶寶,就能敏感地感受到一個和過去不同的新世界,一些對男女分工的刻板印象,也不再適用於他們。父母不只是父母,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重要參考和榜樣。

希望看到這裡的職場媽媽們有一絲安慰,你的孩子或許不再把你看作主要照料者,但他在默默地把你作為性別意義的參考,不要輕易放棄幾十年來爭取的平權成果呀

“要不要放任小嬰兒哭泣?“

幾十年前有個著名的但爭議特別大的實驗,可能很多人看過。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想研究如果沒有母親的愛,嬰兒能否活下去。

他通過猴子實驗進行研究,一邊是可以喝奶的鋼絲做的媽媽,一邊是柔軟皮毛做的媽媽,小猴子每次喝完奶都會選擇去皮毛媽媽的懷抱尋求溫暖。

在紀錄片裡新的實驗裡,明顯嬰兒在失去父母的互動和關注時,也表現得異常沮喪和焦慮。

猴子實驗那個年代的主流觀點是,孩子太依賴父母會成為巨嬰。但真相是,嬰兒和小猴子一樣,不僅僅需要養育和哺乳,他們更需要親密的聯絡,才能成長為快樂與自信的人。

我自己是超級不認同長時間放任小嬰兒哭泣的(短時間或者大人實在太累的情況另說),目前也沒有科學的依據表明,這樣的嬰兒長大就會更獨立。

“最能逗笑小寶寶的遊戲?”

每次被女兒鬧到快崩潰的時候,忽然聽到她咯咯咯的笑又會平息。嬰兒的笑聲大概是這世上最真實和最有魔力的聲音之一......

紀錄片裡對英國全國上下超過300對父母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在5種不同的小遊戲裡面(撕紙遊戲、“不是帽子”遊戲,不是“貓”遊戲,毛巾塞進嘴巴,躲貓貓),獲勝的是......

躲貓貓!沒想到吧,70%的嬰兒會被躲貓貓這種傳統又古老的遊戲逗笑。

原因也很簡單,與社會聯絡有關係,躲貓貓遊戲的過程是嬰兒與父母的一種互動,對嬰兒來說遊戲的同時獲得了互動的獎勵和喜悅。

“如何快速安撫發脾氣的嬰兒?”

大家都知道,當小嬰兒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的反應有多誇張。用這位爸爸的話說就是,他覺得“你是要讓我死”!

小嬰兒在走向獨立的旅程中,開始有了一些堅定不移的想法,當得不到想要的時候,就用發脾氣來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媽媽們不用擔心,絕對絕對不是你一個人的小怪物會在地上撒潑打滾……

在這個嬰兒實驗室,參與的媽媽用了不同的方式安撫嬰兒,包括擁抱、說話、拿出玩具小狗轉移注意……結果發現,還是轉移注意力這一招最能及時地管用。話說這和哄女友的套路好像如出一轍,與其講一大堆道理,還不如拿出一個她正好心儀的禮物管用啊~

“和嬰兒說話的最佳語氣是?”

這個紀錄片裡的實驗發現,用“父母語”是最好的方式。

所謂的父母語,其實就是一種提高音調、拖長詞語發音、節奏清晰的說話方式(是不是很多父母本來就在用)。在實驗室裡,教授發現,當媽媽用“父母語”和寶寶說話的時候,寶寶的腦電波是隨著語言裡大的節奏模式同步跳動的,這對嬰兒的大腦發育很重要。

而當嬰兒聽到大人正常的語音時,他很快就失去了興趣。當你想要小嬰兒更好的迴應你時,試一試多用“父母語”吧。

帶娃不易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增加兒童身高的最佳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