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留下了深厚的影響,秦始皇並非暴君,他一心想建立一個流傳萬世的偉大帝國,可秦朝卻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短命的統一王朝。

秦二世元年,陳勝憑900人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他說“天下苦秦久矣”。其帶來的連鎖反應一發而不可收拾,關東的廣大地區以內,殺官造反的人不計其數,都迫切地想脫離秦朝的統治。

秦朝到底做了什麼,讓百姓覺得如此痛苦,以至不得不推翻它。以秦始皇的天縱英略和偉大理想,怎麼會刻意地推行暴政而得罪百姓呢?這其中,有很多不為後人所知的背景。

“天下苦秦久矣”

陳勝說服大家起義,並沒有給出具體的原因,而是用了一句“天下苦秦久矣”,這說明秦朝的問題並不在於某幾個方面的缺失,而是整體上的缺失。

事實證明,這一點在當時的環境中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共識,所以陳勝根本不需要多說什麼,一句“天下苦秦久矣”就足以引發所有人的共鳴。

那麼,秦朝的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所謂的“苦秦久矣”,這個“久”,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苦”是一個象形字,本意是指一種味道極苦的植物,現在還有一種常見的植物叫作“苦菜”,味道極苦可以入藥。但是這個字當作動詞用的時候,在漢代被引申為“厭惡、痛恨”的意思,而不是指痛苦。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當中有一句話:“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不識”,是說士兵們都願意追隨李廣而厭惡程不識。也就是說,陳勝的這句話實際上應該這樣解釋:天下人厭惡秦朝的統治已經很久了。

到底有多久呢?距離陳勝在大澤鄉起義之時,秦始皇統一全國不過才12年,十二年可以稱得上很久嗎?六國的老百姓厭惡、痛恨秦朝或秦國統治的時間只有十二年嗎?

陳勝是故楚國人,而早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的幾十年間,齊國人魯仲連就曾說過:“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如果秦國稱帝,而秦國壞的政治制度行於天下,那麼我寧可自己跳進東海自盡,也不願意給它當順民。

這個事情發生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年間,可見在那個時候六國的百姓就已經非常厭惡和痛恨秦國了,而他們厭惡和痛恨的是秦國的政治制度,而不是秦王本人,更不是後來的秦始皇。

那麼,這種令所有人痛恨的秦代政治制度到底是什麼呢?秦國的國君和後來的秦始皇難道不知道百姓痛恨這種制度嗎?

1973年,毛澤東主席寫了一首《七律》送給郭沫若,已經把這種政治制度講得很清楚了,其中寫道:

“祖龍魂死業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歷朝歷代都在施行的“秦政法”,實際上就是郡縣制和法治。秦始皇是重要的政治變革者,在秦代以前,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三代之政”,也就是以禮治國的“聖人之政”,而秦始皇以後的國家則都行使以法治國的郡縣制。

毛主席認為“三代之政”雖然被儒家吹噓得很美好,但實際上是“糟糠”並不現實,並不適用於大一統國家的治理。相反,毛主席肯定了法治和郡縣制,認為這才是治國之道。

然而,秦始皇時期的“法治”跟我們現在的法治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的法治追求的是“以人為本”,用法律的手段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而秦朝時期的法治,則是利用法治約束百姓,讓百姓安分守己,為統治階級創造最大的利益。

秦朝的政治制度實際上脫胎於秦國,而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商鞅變法雖然使秦國的國力大增,但是在當時的秦國已經引起了極大地民怨,只是後來被強行壓制下去,而商鞅本人也成了民怨的犧牲品。

秦始皇想把這一套制度推廣到全國,在六國後裔對秦國本來就有家仇國恨的情況下,自然要激起民憤了。

這樣一來,問題就回歸到了商鞅變法以後的秦國制度,和該制度對平民百姓造成的影響上了,秦朝時期的百姓生活在一種什麼狀態之中呢?

“禮義而尚首功”

魯仲連說:“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所謂的“棄禮義而上首功”,說的就是秦國放棄周朝以來所盛傳的仁治,取而代之以功利性的獎懲制度。

當初商鞅遊說秦孝公,先說以王道,而秦孝公不感興趣,因為秦孝公覺得這個方法見效太慢,甚至操作起來很不現實,就像毛主席說的那樣“孔學名高實秕糠”。王道指的就是“三王之道”,就是以仁義禮智信治國。

於是商鞅摸準了秦孝公的脈,繼而說之以霸道,就是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快速的富國強兵,從而在諸侯國之間稱王稱霸,秦孝公對這個路子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興趣。

商鞅所用的,就是不惜一切代價,用法律和獎懲制度鼓勵國民為國家機器創造最大價值。對於士大夫階層來說,最大的價值就是戰功,多在戰爭之中獵取敵人的首級;而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最大的價值就是戰時殺敵立功,閒時悶頭耕種,為發動戰爭儲備糧草。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商鞅還創造了一套理論,就是所謂的除“六蝨十徳”

六蝨是歲、食、美、好、志、行,商鞅認為,國家窮是因為國民太窮,國民窮則是因為農、商、官不努力生產,所以要用刑法強迫他們從事生產勞動。老百姓有錢了,國家自然也就有錢了。

但是如果整個國家都富足了,就容易滋生享樂情緒,生產就積極性就會被打消。所以,當國家富足了之後,就要發動戰爭,把國家和民間的財力在戰爭中變成疆土,老百姓就會再次陷入貧窮,才會繼續努力地耕種。

如此循環往復,百姓就能釋放最大的價值,而秦國的疆土也會越來越大。

《睡虎地秦簡》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名士兵向家中索要財物和衣服,說“室弗遺,即死矣,急急急”,家裡在不送錢和衣服來,我在這裡就凍死、餓死了。戰爭,是消耗民間財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為了到達以上的目的,使國民持續地為國家機器輸出力量,就要杜絕傳統的十徳:禮、樂、詩、書、善、修、孝、弟、廉、辯,就是把以前那些美好的道德觀全部杜絕,讓百姓不要有什麼想法,可以一心一意的撲在生產和戰爭中。

所以,秦國的法律鼓勵官鬥而禁止私鬥,戰場殺敵要賣力,打架鬥毆不可以,一經發現將會遭受嚴重的懲罰。

為了嚴密地控制百姓生產和立功,秦朝制定了一系列細密的法律和獎懲制度,把秦國編織成了一個巨大的牢籠,國民在籠子裡的時候不顧一切、悶頭生產,而放出籠子以後就嗷嗷的殺人。

根據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記載,秦國的法律規定:農民在從事勞動生產的過程中,必須按照規定的時間出門,並且按照規定的時間回家,如果違反了相應的時間就要受到懲罰。

《史記》中也曾經說過,秦朝的百姓如果不積極耕種,而是從事其他的手工或商業活動,因此而導致貧困,全家都會從耕農降籍為奴隸。

對於地方的基層官吏而言,必須要對所有的土地進行分類登記管理,如果哪一塊土地因為管理不善而導致減產,相關的基層官吏都會追究責任,嚴重影響到官職升遷的考評。

在《睡虎地秦簡》中有一段查封某士卒家產的記載,裡面將他的房屋、妻妾、孩子、衣服、器物和牲畜都做了詳細的登記,甚至連他家有一條公狗都如實記錄。

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便繼承了秦國時期的這些政治制度,加上融合了韓非的法治理念,將秦法編織得更加細密,把老百姓的很多言行舉止都做了有關規定,並且在六國範圍內推而廣之。

所有的百姓都在悶頭生產,而秦朝的高稅收又讓他們持續處於貧窮的狀態,據記載,秦始皇統治時期賦稅收入為全國百姓生產總量的三分之二。

秦始皇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天下百姓持續地為朝廷提供資源,讓每個人都在這種繁巨的勞動中老死終生,這樣就不會再有人出來推翻秦朝,從而達到他把秦王朝傳至萬世的理想。

這種制度跟六國百姓的生活習慣截然不同,我們可想而知,這種種的束縛給本就對秦朝充滿仇恨的六國後裔造成多大的精神壓力。

《鹽鐵論》中說:“秦法繁於秋荼,而網密於凝脂”,作為秦朝的百姓,你的一言一行,都能在秦朝的法律中找到規定,一不留神可能就會違法。

因此,所謂的“天下苦秦久矣”,並不在於歷代秦王或者秦始皇的暴行,而是在於秦朝繁巨而細密的法律制度,這種制度給六國後裔帶來了巨大的顛覆和傷害。

所以,劉邦在攻取咸陽以後,為了獲取關中百姓的民心,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關中百姓生怕他不能成為關中王。

這是因為,約法三章意味著廢除了秦朝時期繁密的法律,取而代之的是三條符合人情的約定。殺人者要抵命,傷人的人要治罪,偷盜的人也要治罪,保障了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除此之外,秦朝時期規定的那些多如牛毛的法律,全都不算數了。

老百姓要的從來都很簡單,這樣一來,大家能不高興嗎?

總結

後人總說秦始皇殘暴,實際上以秦始皇的雄才偉略和偉大理想,怎麼會不懂殘暴的後果。

事實上,當儒家的仁治在戰國時期被否定了之後,秦始皇一時找不到一種更好的政治制度來治理如此大的國家,所以只好延續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的那套法制,因為那是在戰爭時期經歷過考驗的。

楚漢之交,百姓又否認了秦始皇的這套制度,但是像項羽、劉邦這些人一時也找不到替代者。直到漢朝建立以後,才算是摸索出了一套經驗——可以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馬上治天下

這套經驗也是從秦始皇那裡吸取的教訓。

所以,老百姓恨秦朝,其實恨的是秦朝的政治制度,因為制度而恨秦始皇這個人。而秦始皇如果生於漢代以後,必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君王。只可惜他生於兩種政治制度更迭的時代,只懂打天下,卻不懂治天下,不幸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

參考資料:《史記》、《商君書》、《秦制兩千年》

5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6800萬,哈登降薪沒有違規!專家給出解釋,聯盟調查不會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