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農民的俗語有一定的迷信成分,是其中蘊含著諸多實踐經驗。雖然到了現代拜禮文化的使用沒有諸多限制,但人們對歉意、敬意等情感的表達方式也更加豐富,並不拘泥於禮拜這種形式。其中“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

就是種人常說的老話,一般情況下祭拜都為三拜,哪怕是祭奠神靈也為三拜,僅僅在祭拜孔子和祭鬼為四拜。拜孔子為四拜更多是在表達對孔子的尊敬,但祭鬼就恰恰相反。我國擁有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屬於我國特有的禮儀文化,祭拜文化也是其中之一。

一、拜三的緣由

我國的禮儀文化源遠流長,有眾多古籍經典中都記載了與禮儀相關的習俗。比如說《禮記》中就詳細記載了古人眼中的“拜三”文化,是指人彎著腰弓著背兩手自然放,然後叩首三下。三拜的大禮非常少見,兩拜為常見的禮儀行為。

三拜九三跪九叩禮是從清代繼承下來的禮制,而四拜禮則屬於明代的禮制。雖然傳承的時間並不長,但也根深蒂固的紮根於古代人民的腦海中,並且在當時形成了一定的風氣,認為這是表示,尊敬的最高禮儀。但祭拜孔聖人的行為是由漢代傳承而來,並且廣見於各地域。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禮儀文化走向成熟,古人的祭拜行為也更加規範,充斥著儀式感與嚴肅。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服裝方面的變化,不單單是祭拜穿著的風格,連穿著的講究、儀式都有所改動。祭拜為三拜並非沒有因由,在古代三這個數字就常見於日常生活,無論是一天時間的劃分,還是用餐行為都與三所掛鉤。

古人的學習行為中也有不少三的用法,三人行、三思而後行等就非常常見。在古代,三這個數字被人們賦予了獨特的寓意,囊括了人們是日常生活的一切,所以祭拜多為三拜,表達祭拜者的全部敬意。

在古人宴客時,如果來往賓客過多,無法依依作陪,也會選擇敬禮三次來表達歉意與感激,希望來訪者不要介意。中國的禮儀文化繁多,很多繼承來的文化習俗也夾雜著道教與佛教文化。其中,“三聖”禮節就是非常常見,凝聚一個人的全部尊敬。

中國的道教起源於春秋時期,是歷代百姓的信仰與習俗凝結的產物。道教更講究陰陽調和,認為天、地、人三才需要協調發展。所以“三拜”這個禮節中也有道教文化的因素,比如結婚時的“三拜”就講究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係。

三拜表達的是對天、地、人三者的感激與敬仰。結婚時,夫妻雙方會相敬如賓,並且在漫長的婚姻中一直幸福美滿。而敬拜三神表達的是對天地的敬仰,對天下眾神的尊敬。雖然其中有濃重的封建色彩,但也充斥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所以這種文化得以保留與繼承,認為這種禮節可以被眾神接納,給他們庇佑。

四拜禮儀非常早,在遙遠的先秦時代就有四拜禮的記載,但與三拜具有不同的表達意義,這個時期的四拜是為了表達歉意。在《戰國政策》中就有明確的記載,說古人說蘇回錦衣還鄉,見到家人以後用四次禮拜來向家人道歉。還有一種意義就是在孩子對父母的拜禮中,可以用四次禮拜表達心意。

一般朋友見面兩次禮拜就足以表達對對方的尊敬,是兩者之間友好關係的象徵。但三拜禮和四拜禮就非常少見,甚至是隻能在獨特的場合使用。到了明代,四拜禮的使用頻率顯著升高,是為了表達對老師及父母的敬意,但此時也不能隨意地運用四拜禮。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對各種與治有明確的規定,無論是使用場合、對象等都有詳細地說明,如果存在不和禮制的行為,就會依照僭越罪懲處。

四拜禮雖然能夠表達孩子對父母的敬意,但在明代更傾向於官員對皇帝或百姓對皇帝使用,如果平時隨意地運用四拜禮也會引起父母的恐慌。孝文化普遍存在於我國封建時期,如果在特定的場合用四拜禮也無可厚非。到了現代,雖然有些禮儀文化被擯棄,但拜禮任然存在於諸多場合,過年、結婚、葬禮等場合就非常常見。

總結:

禮拜文化是中國傳承了千年的文化,不拜四更多的是因為四與“死”同音。尤其是在新年佳節,人們喜歡吉祥話、漂亮話,希望來年平安順遂,“四拜”就更加不常用。三拜任然在各種節日中出現,被人們接納,人對禮儀文化也擁有獨特的見解。

拜禮雖然能很好的表達心意,但在現代社會已經有了很多方法進行代替,既可以表達心意又非常恰當,在人多的場合也不尷尬。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曾聽爺爺說,不管院子有多大,此果樹要種上一顆,寓意美好易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