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第一章 曾國藩的七次科舉之痛(上)

一、父子雙雙去“趕考”

道光十二年(1832)春天的一個清晨,湖南省湘鄉縣荷葉塘,一對父子從一座普通農家宅院的大門裡走了出來。

兒子叫曾子城,這一年二十二歲(後來改名為“曾國藩”)。父親叫曾麟書,這一年四十三歲。

兩個人這麼早出門,是去“趕考”。考什麼呢?科舉考試的第一關——秀才。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分三步:秀才、舉人、進士。“秀才”是最低一級的功名。

這不是他們倆第一次並肩趕考,事實上,這對父子在湘鄉科場已經是一對“名人”了。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雙雙屢考不第。曾麟書從十幾歲開始入考場,結果考了十六次,年過四十,頭髮都花白了,連個秀才都中不了。未中秀才的讀書人,不管年紀多大,在當時都只能被稱作“童生”。老“童生”歷來是社會上嘲笑的對象。有好事者曾經編過一個對子:“行年八十尚稱童,可雲壽考;到老五經猶未熟,真是書生。”意思是說:都八十歲了,還是個“童生”,可見你將來能活個幾百歲:都到老了五本經書還沒背熟,你真可謂“書生”。

讀書人當中當然也有很多腦袋不靈光的,不過大多數都有自知之明,三五次不能取中就不再入場丟人。只有這位曾麟書,四十多歲了,仍然場場不落,只要有考試,必然早早趕到,最先一個進場,最後一個出場,然而每次都是名落孫山。所以,每次考試出榜時,曾麟書去看榜,也常有一幫閒人來看曾麟書,對他指指點點。

而最近幾科,眾人關注的對象,又從曾麟書一人擴大到了他們父子。原來曾國藩才十四歲時,曾麟書就心急火燎地帶著這個長子一起來考,而這個孩子也居然克肖乃父,連考了五次,也是場場落第。父子兩人一起連續落第,這新聞效應就不止增加一倍了。

這就是曾國藩後來給他父親寫的墓誌中說的:“府君(父親)既累困於學政之試,厥後挈國藩以就試,父子徒步橐筆以幹有司,又久不遇。”

人們提起這對父子,最愛說的一句話是,祖墳沒冒青煙,再怎麼折騰也沒用。荷葉塘的泥腿子曾玉屏夢想成為官宦人家,本來就是痴心妄想。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借出去3萬塊錢,從此以後,我多了一個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