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成年人意識裡,小孩子往往是"不懂事"的,是純真的,我們總認為孩子的世界純淨得像一張白紙般不染纖塵,因此我們常常對孩子們之間的相處模式不以為然,覺得是"小孩子之間鬧騰,沒什麼大不了的"。

可是我們也讀了這麼多兒童心理學的理論,明明知道要"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孩子,尊重孩子",卻為何仍然總是忽視孩子們之間的交往呢?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其實基本上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學校裡和哪個小朋友一起玩很開心,兩個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可是沒過多久倆人不知道為什麼又不歡而散,過了幾天又不開心了,反反覆覆,最後再也不講話了。

又或者孩子興沖沖地和家長說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誰,誰知道兩個禮拜之後,孩子就像霜打的茄子一樣蔫了,說自己最好的朋友並沒有把自己當作最好的朋友,於是悶悶不樂,一連好幾天食慾不振,心情萎靡。

"交朋友"這件事,在家長們眼裡總是和"看動畫片"、"看課外書"、"出去瘋跑"一樣都是"不務正業",或許家長們最關注的,除了自家寶貝"吃飽穿暖不生病"以外,就只有學習。

作為"大人",家長們總是把"這有什麼用"掛在嘴邊,卻忘記了,讓孩子們擁有正常人的際交往,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孩子和成年人一樣無奈

孩子們的"人際交往"

其實我們在面對孩子的事情時,因為年齡、閱歷的不對等,我們非常容易在潛意識中將自己抬得很高,這是人類非常正常的一種情緒,是本能的優越感,我們的本能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與對話的對方"階層高低",從而使自己明確對話的優勢在何處。

而我們所要抗拒的,正是這種本能的"話術"基礎意識,因為我們是要去和自己的孩子對話,高高在上的態度不利於拉近我們與孩子的距離,也就無形中給我們和孩子之間樹立了對話障礙。同時這種"家長架子"也使得我們潛意識裡不願意去理解孩子的話,就會認為孩子所煩惱的問題都是"小孩子胡鬧",自然無法走進孩子的心靈了。

當你初次傾聽孩子講述自己與其他孩子交往的經歷時,你可能會因為事件的簡單而嗤之以鼻,但是請家長們靜下心來認真想一想,把孩子身上發生的故事類比到自己身上,或許就能夠理解孩子的傷心了。

比如我曾經就傾聽過表弟的哭訴:

他說自己的同桌是和自己關係最好的人,他們常常一起玩耍,互相給對方帶過零食,寫作業遇到不會的題也一起研究或者一起去問老師,他們一直是一個學習小組,他們一起進行過英語口語小練習、數學公式背誦、語文生字聽寫等等課堂活動,放學也總是一起回家。

然而班上來了一個學習成績非常好、長得很帥氣的轉校生之後,表弟的同桌就不再和他"天下第一最好"了,那幾天正巧是同桌的生日,表弟給同桌準備了生日禮物,說"給我最好的朋友",然而轉校生送的禮物也寫著"給我最好的朋友",這下可惹惱了表弟,引得他"吃醋",結果同桌也沒有"二選一",依舊和轉校生玩得很開心。

表弟告訴我,他覺得自己"很孤獨"。

孩子們之間的"人際交往"其實和我們成年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好閨蜜"、"鐵哥們"轉頭去和別人"天下第一最好",我們作為成年人恐怕也不見得能夠處理得多麼優秀,要麼去質問對方、吵一架,要麼心懷芥蒂、賭氣遠離,這其中的難過、失落也不好受。

我們又何必去對一個孩子那麼苛刻呢?

送負面情緒遠離孩子

孩子常常會因為"人際關係"而感到難過、孤獨,這並不是孩子"不務正業",恰恰相反,這是孩子心智正常成長的證明。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常常是不可捉摸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思維能力,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別人的思維,也無法保證每一段友情都能夠如期願的那樣一直持續下去,失去一段友情、或友情變淡,都是不可避免的,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是不可抑制的。

對於家長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孩子積極、正面地去應對這種無可奈何的悲傷。

我在初中的時候也還遭遇過類似的情況,我的"死黨"在初二因為家庭原因要轉學去別的城市,我們不得不告別,在二十年前手機的使用還未徹底普及的情況下,我們的交流方式只能靠寫信。之後,隨著信件越來越少,直到再也沒有回信,我明白我們的友誼徹底結束了。

那時候我也難過了很久,直到某天我夢到在學校我們常常一起玩的小操場遇到她,我上前和她打招呼,發現她也長大了,變高了,變漂亮了,可是她身邊圍著很多我不認識的人,她向我介紹說那是她的朋友,他們有說有笑我卻插不上話。夢醒後我徹底釋懷了。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這樣,我們會認識很多人,會和其中的幾個人成為很好的朋友,然後有的人我們會因為條件允許,可以和他們做一輩子的好朋友,但是有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我們不得不和他們分別。

人生就是一場場的相遇,和一次次的道別,與朋友告別,就像初識時第一次打招呼一樣,都需要很大的勇氣。

我們作為孩子的爸媽,孩子唯一的依靠,在孩子需要勇氣的時候,又怎麼能給予他們嘲笑和訓斥呢?

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他依舊是被愛著的,不要輕視孩子的世界。

"成熟"且"單純"

除此之外,孩子的人際關係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孩子往往會表現出"勢力"的一面,比如因為他們的家長要求"多和學習好的孩子玩,不要和學習差的孩子玩",從而對班上的優等生"趨炎附勢",拋棄了自己原本的朋友,而自家的孩子可能是被"拍馬屁"的一方,也有可能是被拋棄的一方。

孩子怕再次被傷害,覺得別人"都很壞"自然也就不願去交朋友,長此以往,自信心就會大大降低,不願意在人前表現自己;或者認為自己沒有達到家長要求的好的程度,就會產生自卑的心情,做事說話自然變得唯唯諾諾。

和孩子正面去談論別人"趨炎附勢"的行為,不要隨意下結論,可以先問問孩子"你怎麼看待這樣的現象"、"你認為該怎麼和他們相處",注意去傾聽孩子自己的想法。

"成熟"是指能夠做到了解他人的品行,對這種現象明白前因後果,理解其深層次的"利益相關";"單純"是指能夠做到見怪不怪、寵辱不驚,在任何時候,培養孩子鎮定、理性、客觀看待一切事物的態度,更有助於孩子養成大局觀。

"成熟"且"單純"很難,一次兩次失敗也不要介意,家長需要戒驕戒躁、持之以恆,"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生境界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有很多家長自身也做不到,喜歡斤斤計較,自然也培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想要孩子聽話,打就行了,如果還是不聽,那就是打得還不夠?怒